美國那邊,特朗普當選后,將顛覆拜登政府對人工智能謹小慎微的發展態度,特朗普將把人工智能產業打造為美國科技業的核心。中國這邊,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科技創新成為2025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而發展AI又是科技創新的核心。
從AI產業規模看,領先全球的國家有美國和中國。美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過中國,且美國還掌握了一些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如全球人工智能芯片主要來自三家美國企業:英偉達、谷歌和AMD。人工智能的基礎是算力(硬件)、算法(軟件)、數據(要素資源),而算力的領先幫助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獨占鰲頭。而其他國家也在謀求發展人工智能,只不過成功案例不多,如歐盟,雖然也在發力人工智能,但歐盟的人工智能企業以初創公司為主,缺乏人工智能龍頭企業。
從技術創新看,中國企業更重視應用落地和專利開發,而美國更擅長技術原創,歐盟則更重視硬件。在人工智能頂級論文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上,中國都遠超美國。而從實際情況看,中國現有人工智能應用的底層算法大部分源自美國開發的開源模型,如卷積神經網絡、Transformer模型、GPT早期開源模型、Llama等。在Chat-GPT爆火之后,國內互聯網科技巨頭調整戰略,“ALL IN AI”的巨頭增加,轉變的確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注入了活力,但也要看到,由于轉變較晚,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在原創創新算法上積累不足。
從投融資角度看,受益于股市繁榮,美國人工智能企業獲得了更多的金融支持。美國股市市值最高的幾家企業都和AI有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英偉達,而美國發達的風險投資產業也為美國人工智能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本要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部分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資金也來自美國金融市場。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報告》,2023年,美國人工智能行業融資額為672億美元,而中國人工智能行業融資額僅為78億美元。
人工智能是一個高集中度的產業,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完美的聊天機器人,一套就夠了,未來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局面,而在這個局面出現之前,中國應該有自己強大的人工智能產業和技術體系,方能在未來全球人工智能競爭格局中成為獵手。所以,對人工智能產業先立后破、放松管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人工智能發展思路上,中國有必要做出調整,一個可行方案就是“先立后破”,先讓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再根據落地后存在的問題去完善法規,中國政策的指導思想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AI應用不落地,實踐就無從談起,制定的監管措施就很難有針對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那么先放后管、先立后破,顯然更有利于中國人工智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先立后破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思路,但并非唯一思路。發展人工智能需要多方面推進。比如在技術創新方面,當前芯片依然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短板,根據木桶理論,短板決定上限,要提高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上限,打破算力瓶頸、實現國產自主替代是繞不過去的,即便沒有外部限制,中國依然要走芯片自強自主的道路。
比如社會包容方面,顯然,人們對未知事物是有恐懼的,尤其是這個事物功能看起來還非常強大,但“發展才是硬道理”。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如今看似嚴峻的問題,等技術發展后就會迎刃而解。比如人工智能生成虛假內容的問題,實際上最終能夠區別AI生成還是人類原創的還是AI技術本身,以AI治理AI,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降低監管成本,重點不在規則制定,而在技術發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