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春天開始,它風云漫卷般席遍整個神州大地,不僅現身田間地頭、進入企業車間,還成為了各地謀篇布局的高頻詞。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別小看這鐵粉,它可是鐵鎳新能源電池的電極材料,1噸基礎純鐵粉能賣六千多元,合金粉和細粉目前市場價格在兩萬元左右。”總經理劉一錕介紹,“我們以前是做軋鋼的,伴隨鋼材市場低迷,曾一度陷入困境,后來積極謀求新路,邁出了轉型升級重要一步。”從金屬粗加工到金屬新材料,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讓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破立并舉,向“新”而生。科技創新可以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然而,轉型升級的“破立之間”,也有著對企業管理者智慧和勇氣的極大考驗。邁過這道“坎”,企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奧克走過的路印證了這一點。
遼陽,向“新”出發,追“新”而行。
在晟鈺金屬水霧化鐵粉生產線上,記者見到這樣的一幕:廢舊鋼材被熔化成鐵水后,噴涌而出撞向高速流動的“水墻”,然后四散開來,在空氣中冷凝成精細的鐵粉。誰能想到,這看似簡單的“一撞”背后,效益卻是成倍提升。
作為我國精細化工龍頭和新興高技術領軍企業,奧克從創辦之初便秉持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不斷加強新型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創新,并逐步確立了“大趨勢、大市場、少競爭”的企業發展戰略。也正因這一清晰的發展戰略,奧克在擁有二百多種環氧乙烷產品且市場良好的情況下果斷轉型,在國內率先推出應用于光伏產業的多晶硅切割液,并在其成為公司拳頭產品市場熱銷的時候,再次“先人一步”以高性能混凝土減水劑聚醚將其替代,不但打破了減水劑聚醚原料國際壟斷的局面,而且為我國高速鐵路和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出貢獻。目前,奧克正在布局環氧乙烷與二氧化碳衍生物碳酸乙烯酯系列產品萬噸級技術成果的工業化應用轉化與產業化集約發展。
在最好的時期轉型,企業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底氣。
“奧克每一次技術突破、轉型調整的步伐都踩上了時代的節拍,實際上,我們是有準備的。”奧克集團副總裁高雪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一個校辦工廠發展到大型集團公司,“將科技創新、企業戰略融入國家戰略”也許正是奧克成功的秘訣。
寒冷的冬日里,記者走進遼陽瓦軸的生產車間,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火熱的生產場景:4800平方米的廠房內,一行行整齊排列的大型生產設備在轟鳴聲中馬力全開;無人理會、散發著金屬光澤的軸承一個挨著一個秩序井然地穿梭在生產線上;偌大的車間,卻不見有幾個工人,倒是可以從眾多的顯示屏上,看到各種數據在頻繁閃爍。
“我們的數字化生產車間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從上料到出成品8道工序原來需要十幾個人,現在2個人就能完成。”遼陽瓦軸副總經理韓富群說:“企業以前主要生產工業類軸承,成功轉型后,開始生產乘用車軸承,起初產品主要出口北美為通用汽車做配套,現在我們已經與國內外十幾家車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建成了數字化車間,開始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企業共有13條生產線,年產乘用車軸承600萬套,產值達2億元。”
“這是寶馬X5的,還有紅旗、沃爾沃、福特、雪佛蘭、三菱……”在軸承成品展廳,韓富群耐心地向記者介紹,并指著展廳一側墻壁上足有二十多平方米大小的智能大屏說,“這是生產制造管理平臺,車間生產過程所有數據都會實時顯現在上面,實現了從生產到管理的全部自動化、數字化。”
遼陽瓦軸的數字化生產車間,是遼陽改造升級“老字號”,加快推進“遼陽制造”向“遼陽智造”轉變的一個縮影。同樣智能化的生產場景也出現在薩瑪迪愛士的生產車間。高大的廠房內,十余只巨大的機械手臂在各自工位上不停地忙碌著,左右移動、上下旋轉,從高溫模具里快速取出成型的汽車零部件,又精準地投放到收集箱里,整套動作一氣呵成。
科技創新加速了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產場景在遼陽五大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企業里上演,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集群“強身健體”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聚焦三年行動目標任務,遼陽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六個工程”,以創新驅動為主導,推動企業加快集聚創新資源,全面提升創新能力。針對企業轉型升級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遼陽建立了產業技術需求清單,繪制重點產業創新圖譜12個,組織實施“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20項。目前,遼陽擁有省級創新平臺28家、已進入省實驗室群的企業技術創新中心33家,布局建設市級技術創新中心20家、市級中試基地7家,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8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平臺覆蓋率達到71.43%。
依托各個產業園區,遼陽積極引導推動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取得顯著成效。目前,遼陽已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76家、智能工廠1家、數字化車間4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3個、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6個。
向“新”求“質”,以“質”賦能。遼陽將持續發力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激活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引擎”,以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優勢,按下決戰“沖刺鍵”,跑出發展“加速度”。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