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淵提到,網絡安全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網絡安全階段,主要依賴于預制的策略和規則,通過匹配攻擊來阻斷或產生告警,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應對已知的攻擊模式,對于未知威脅則難以應對;第二階段是小模型階段,也就是引入機器學習和數據集中,通過平臺化的方式收集各類相關數據,以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判斷。安恒信息在2016年開始布局這一領域,通過平臺的價值提升網絡安全的智能化水平;真正進入第三階段即大模型階段,尤其是近兩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AI智能體的出現,使得安全真正走進了以AI為核心驅動的新時代。
范淵強調,大模型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機交互的方式,使得AI更加貼近用戶的需求和場景。他進一步指出,大模型更像是一個顧問,而智能體則更像是一個技術和業務的專家。智能體具備規劃能力、反思能力、持續學習能力以及調用第三方工具和協同多智能體的能力。未來,各行各業都會經歷從“人是主導,AI輔助”到“AI主導,人監督”的模式變遷。
范淵認為,未來行業會走向MaaS(模型即服務)。因為智能體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軟件服務,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海量的帶邏輯的知識庫,能夠完整地匹配工種和價值。
“當前在網絡安全領域,依然存在著一些痛點。例如,隨著感知能力的提升,告警事件越來越多,但處理能力卻跟不上。這使得網絡安全工作永遠都做不夠,同時成就感也很差。”范淵說。
去年8月,在亞運會前夕,安恒信息發布了安全大模型——恒腦1.0,并成功應用于大運會和亞運會的網絡安保和數據安保實戰中。通過恒腦的輔助,安恒信息在亞運會期間成功發現了29個疑似APT組織的高級威脅,這是歷次以來發現高級威脅可持續攻擊最多且最精準的一次。
范淵還提到了數據要素和數據可信價值流通的問題。他認為,未來每個行業都會非常關注這個領域,因為這是行業轉型的關鍵。而如何能夠讓行業所積累的數據和生態伙伴一起產生更大價值,則是未來一大挑戰。
根據不久前國家數據局發布的《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到2028年,我國將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形成一批數據空間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在范淵看來,這不僅是一個技術體系,更是一個生態體系,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范淵表示,在數據處理和利用中,人工智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安恒信息在數據分類分級方面應用了人工智能安全大模型,效率提升了30倍。同時還解決了API安全和DLP等數據安全領域的問題。隱私計算是數據保護和利用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夠在數據不出域的情況下實現數據的碰撞和價值的挖掘,形成新的數據產品。結合人工智能和隱私計算,可以實現數據的可訓不可見和可用不可見,形成在數據訓練和未來數據利用中的閉環。
“數字安全正在快速進入輔助駕駛階段,并正在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范淵說,“未來,很多安全業務專家也會成為安全的超級個體,智能體會成為他們的得力助手。安恒信息在這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智能體的開發利用平臺。在此基礎上,每個行業專家可以結合各自特點進一步形成專屬智能體。這是面向生態和伙伴以及與行業深度結合很重要的一步,未來會形成一個更好的共創時代,價值呈現和閉環都會非?臁”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