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江蘇康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康輝”)智能化生產車間,體驗數字化設備和工業機器人接力演繹化工世界的精彩形變——這些薄膜,有的應用于手機中的多層陶瓷電容器,有的用以密封太陽能光伏背板,有的則用于線路板刻蝕。
作為恒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力”)旗下公司,江蘇康輝只是恒力產業布局中的一顆落子。
從30年前的鄉鎮紡織廠,到如今躋身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恒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集煉化、石化、精細化工、新材料、化纖、紡織于一體的產業巨輪,塑造“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布局。
“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至少有3個標志:是否掌握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否擁有世界第一或行業唯一的產品,以及是否具有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恒力董事長陳建華表示。
加強技術攻關,提升核心產品競爭力
一根比頭發還細的絲線,竟能延伸至9000米長,其重量卻僅為0.18克。若紡出7.14公斤這樣的絲線,其長度足以從地球延伸到月球。就是這樣一根柔軟、透氣的超細絲線,不僅可以用于高端面料制作,還是手機蓋板、電波屏蔽器材的關鍵原材料。
“這種超細旦滌綸長絲,是國際通用纖維技術水平與競爭力的標志性品種。”江蘇恒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湯方明告訴記者,“在技術攻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完善聚酯合成工藝,制備超均質化聚酯熔體,優化紡絲工藝,尤其是噴絲板設計、環吹冷卻、紡程設計等集成技術,確保超細纖維規模化生產的高品質。”
湯方明介紹,恒力參與的“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關鍵技術開發”項目,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此后十余年,恒力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努力實現民用纖維多功能化、工業纖維高性能化。
如今的恒力,將“一根絲”做到極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超細纖維、超亮光纖維、高品質功能性纖維等差別化纖維生產基地,同時以80萬噸工業絲的年產能,支撐起全球工業絲三分之一的供應量。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重要源頭。恒力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先后承擔國家級、省級以及行業協會的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超60項。
加速成果轉化,提高產業鏈科技含量
企業既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又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恒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依托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為原創性科技成果架起連接科研院校與生產線的橋梁。
今年夏季,在大連長興島恒力新材料科創園,兩套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乙撐胺生產線投產。這些由恒力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設的乙撐胺裝置,打破了跨國公司在乙撐胺行業長期壟斷的局面,市場份額占國內市場的50%以上。
“科技成果快速實現產業化,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下游精細化工產業鏈競爭力。”陳建華表示,近年來,恒力成立了恒力研究院、能源創新實驗室、新型纖維研究所等研發機構,并與海外科研機構、跨國企業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同時,恒力與中國科學院、大連理工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進行尖端技術和產品的研發。
除了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依托,恒力還以重大項目建設為牽引,提高產業鏈的科技含量。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煉化一體化項目落戶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產業布局不斷拓寬的同時,恒力自主研發的生產工藝及技術也形成了一大批知識產權。截至目前,恒力已累計擁有1800余件專利、800余件發明專利、近百件國際專利。
展望未來,陳建華表示,恒力將繼續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重點發力,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