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需求強勁,但在中美緊張局勢加劇的風險下,日本領先的芯片制造設備生產商仍希望將銷售渠道多元化到印度等國家,以確保長期增長。
日本半導體設備協會預測,2024年日本芯片設備銷售額將增長15%,并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東京電子、Screen Holdings和Advantest在公布4-6月業績時均上調了全年預測,以應對超出預期的強勁需求。
東京電子首席執行官Toshiki Kawai表示:“企業繼續大力投資人工智能服務器,面向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產品的設備的利用率正在恢復。”
他說,盡管電動汽車電源芯片的需求已經停滯,但“從長遠來看仍將保持增長”。
目前的大部分需求來自中國。Screen 報道稱,4 月至 6 月,中國市場占其總收入的 51%。
Screen 公司高級常務執行董事 Masato Goto 表示:“中國的購買量可能超過實際需求”,這得益于美國對華先進半導體出口的限制。
他說,這種激增最終將會減弱,但“隨著美國、歐洲和日本開始建設新的半導體設施,總體需求將穩步上升”。
國際電氣公司執行副總裁 Kazunori Tsukada 預計,中國對于不受美國出口限制的設備的需求不會放緩。
他說:“中國市場已不及幾年前,當時有一系列新項目啟動,但需求仍然強勁。”
一家芯片制造設備公司的高管表示:“美國政府的限制措施并沒有導致訂單明顯減少。”
無論誰在 11 月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領先企業預計都不會出現重大轉變。但一些人確實認為,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制造商將供應鏈與中國脫鉤,中美之間緊張局勢加劇將提振需求,導致其供應商在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家擴大后端制造能力。
Disco 執行副總裁 Noboru Yoshinaga 表示:“全球半導體市場正在增長,如果芯片制造商加快努力將生產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對設備的需求將會增長。”
在印度,塔塔集團與一家臺灣公司合作,開始建設晶圓制造廠。美國美光科技等全球企業也計劃在印度建廠,這意味著設備制造商將迎來新訂單。
Tsukada 表示:“如果臺灣和其他合作伙伴的技術轉讓成功,印度的半導體行業將出乎意料地迅速起步。新設施上線所需的人才將成為制約因素”,而不是基礎設施。
技術創新也為芯片設備帶來了新的需求。臺灣半導體制造公司正在引領利用芯片制造技術生產中介層的研究,中介層用于連接半導體封裝中的多個芯片。日本公司的設備在這一方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佳能公司高級管理執行官Hiroaki Takeishi表示,佳能“正在努力滿足對光刻設備不斷增長的需求”。
Kokusai 預計,兩年內中介層涂層系統的收入將增加 50 億日元以上(3450 萬美元)。
但人們擔心,在國家主導的半導體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中國競爭對手可能會在技術上趕上日本企業。
竹石表示:“我們不能僅靠成本來競爭。”
“目前,我們已經領先了 15 年多。但考慮到他們從中國政府獲得的支持,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他們趕上的速度會比我們預期的要快,”Tsukada 說道。
Goto說:“中國玩家可以以頂尖玩家為參考,這樣他們就能在短短六到七年內彌補看似十年的差距。”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