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伊始,陳玉東就以自己在武漢的親身經歷闡述芯片供應短缺問題給汽車產業特別是整車企業帶來的困擾。“從昨天中午到今天(9月23日)下午,我就被4家客戶圍著問‘什么時候可以交貨?’大家都在關心今年第四季度的芯片供應問題。實際上,我們在9月份預計缺貨30萬臺控制器(VCU),(形勢)非常嚴峻。”
陳玉東表示,目前,芯片短缺導致半導體行業和汽車企業供需失衡,每個月基本缺少30萬臺控制器,造成很多企業不能完成產銷任務。“在這里非常抱歉,各主機廠完不成任務,我們有很大的責任。”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博世作為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頭部供應商,在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數據顯示,2021年,博世在全球實現了787億歐元的銷售額,其中汽車業務占比為58%,達到453億歐元。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我們不求最大,但求提供最好的服務、最好的產品、最好的創新。”陳玉東表示。
中國市場對于博世而言,同樣不可或缺。陳玉東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博世在中國完成了1286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6%;汽車業務占比為75%,非汽車業務則占25%,包括工業技術、能源與建筑技術以及消費品。
“汽車產業新能源化、數字化以及更加生態化地轉型,也使得博世必須面向未來。博世是一家最得益于競爭的企業,競爭使得我們不敢放慢速度,競爭使我們跑得更快。”陳玉東表示。
對于國內市場的發展情況,陳玉東表示,博世正面向未來的電氣化、智能化和網聯化進行深度布局。
從電氣化方面來講,博世走得比較快一點,除了電芯以外,博世的解決方案涵蓋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純電以及燃料電池,在中國都有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同時,博世也涉足兩輪車、轎車以及輕卡、重卡等市場,在各領域會布局不同的電氣化解決方案。
在智能化、網聯化方面,博世已布局諸多的智能底盤和轉向產品。目前的明星產品iBooster + ESP 組合是新能源汽車所需的、最主要的智能制動產品。同時,博世在半導體領域提供了非常多的傳感類半導體,廣泛應用于氣囊控制器和車動態控制當中。此外,博世也向智能汽車提供很多的“熱管理系統+VCU+執行器+傳感器”組合產品。
不僅如此,據陳玉東介紹,面向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博世還在進一步積極布局。“2021年以來,我們在中國成立了燃料電池合資企業,在武漢市布局了轉向機制造和研發中心。這個研發中心建成以后會是我們在中國最主要的轉向機試驗基地和設計軟件開發基地。”
而對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現狀,陳玉東也在現場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擔心和思考。
首先在芯片方面,陳玉東直言:“最擔心的還是芯片供應。”據其介紹,博世既是芯片生產廠,也是最大的芯片使用者、采購者。目前,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一輛車所需的芯片數量大致在500~3000片,博世自產的芯片在全球每輛車上平均只有17片,主要控制器所用的芯片大約是750片,其中絕大部分、700多片都是采購來的,主要來自于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
“目前,芯片產業在國內也是蒸蒸日上,我們希望國內的芯片企業能夠更加快速地、堅定不移地研發車規級芯片,但這一產業投入大、周期長,希望各芯片企業能夠在中國做出更多努力。”陳玉東建議稱,同時也希望鼓勵國際主流芯片企業來中國投資設廠。目前,國際芯片企業大部分還只是在中國做封裝,希望有更多的晶圓廠和封裝廠來到中國。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方面,陳玉東表示,希望各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平衡好市場和創新的關系,遵守基本的商業邏輯,能夠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平衡好商業運營。
陳玉東也格外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并建議相關部門更好地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我們國家發展的政策方針之一,只有知識產權被保護好了,大家的創新熱情才會更高漲。希望資本方以及企業都對知識產權有一個最基本的尊重。”
此外,在人才方面,陳玉東建議吸納和培養更多的本土人才,尤其是軟件人才。據其介紹,目前博世在無錫、上海和廣州設立了獨立的軟件研發中心,服務于博世旗下各個板塊。
“希望我們的軟件中心能夠得到快速發展。”陳玉東表示,博世目前在中國有超過5.5萬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有8850人,而在研發人員中約有30%是軟件人才,希望軟件人才的比例可以盡快提升到50%以上,以真正實現“軟件定義汽車”。
“博世是一家堅定全球化,堅定支持在中國發展的企業。我們會深耕中國市場,堅定不移地在中國進行投資,我們博世中國團隊完全把博世在中國的發展作為一份在自家市場奮斗的事業來做。”陳玉東最后總結道。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