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導體廠商相繼發布Q1季報及Q2展望。與存儲廠商紅火的成績單相比,汽車芯片廠商的業績顯得頗為黯淡,營收凈利持續下滑、庫存水位再創新高......
過去兩年,消費、工業領域芯片砍單、減產舉動頻繁。汽車芯片曾一度是半導體廠商財報中唯一的亮點。如今存儲產業回暖勢頭明顯,汽車電子市場為何反而落后一拍、恢復不及預期呢?
汽車芯片大廠,跌跌不休
意法半導體
意法半導體2024年第一季財報不如市場預期。當季營收34.65億美元,同比減少18%,環比減少19%;毛利14.44億美元,同比減少32%,環比減少26%,毛利率42%;凈利潤5.13億美元,同比大減51%,環比減少52%。
意法半導體總裁兼CEO馬克·奇瑞表示,受汽車和工業產品營收下降的影響,第一季度凈營收和毛利率均低于業務展望的中位數,而個人電子產品營收增長抵消了總營收的部分下降空間。
“本季度,汽車半導體需求增長放緩,低于我們的預期,進入減速階段,而目前的工業市場調整進入加速期。”
展望二季度,意法半導體預計營收為32億美元,同比下降26.0%,環比下降7.6%。此外,意法半導體將2024全年營收預期從159億~169億美元下調至140億~150億美元。
德州儀器
德州儀器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季度營收36.6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同比下降16%;凈利潤11億美元,同比下降35%。
一季度,德州儀器除消費電子外終端收入同比均下滑。其中工業市場下滑25%;汽車電子市場下滑低個位數;消費電子市場個位數上漲;通訊設備市場同比下滑50%,企業系統收入下滑中十位數。
德州儀器表示,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率先進入調整。工業領域的細分市場恢復表現并不同步,部分周期較短的投資領域較早啟動,部分周期較長的投資領域則從過去幾個季度才開始較晚啟動恢復。部分工業客戶的庫存修正已接近尾聲。
展望未來,德州儀器預計第二財季營收36.5億-39.5億美元,中位數高于市場預期。
恩智浦
恩智浦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微增0.2% 至 31.26 億美元、略低于分析師預期的 31.3 億,營收增長放緩主要是因為占比達 58% 的汽車電子業務同比下降1%、環比下降5%,不過工業與物聯網、移動通訊的反彈抵銷了部分下滑。
具體來看,工業與物聯網和移動通訊部門同步漲幅分別為13.9%和34.2%;其他的網通基礎建設部門同步則下跌24.6%。
庫存方面,第一季度恩智浦的庫存水位為144天,高于上季度的 132 天,再次改寫疫情后庫存新高,并且遠遠高出公司對于 2021~2024 年平均預期(95 天)約 52%,意味著恩智浦正面臨更艱困的庫存去化挑戰。
展望第二季度,恩智浦預估營收為30.25~32.25 億美元,大致符合市場共識的31.2億;毛利率有望回升,預估為 58%~59%。
瑞薩電子
瑞薩電子第一季度凈銷售額同比下降2.2%至3518億日元,營業利潤下降至1135億日元,營業利潤率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至32.3%。銷售額低于去年同期,但超出預期2%。
展望未來的經營業績恢復,瑞薩電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柴田英利表示,預計汽車領域全年會有一個溫和的增長,而不是驚人的強勁增長;數據中心和基礎設施領域全年穩步增長;工業領域和移動領域將暫時保持疲軟,尤其是日本客戶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庫存。
“總得來說,Q1是底部這一點并沒有改變。然而現階段的前景是一幅喜憂參半的畫面,一些細分市場逐漸增長,其他市場增長強勁,還有一些市場仍然疲軟。”柴田英利表示。
安森美
財報顯示,安森美半導體Q1營收為1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9.6億美元下降5%,高于市場預期的18.5億美元。歸母凈利潤為4.6億美元,同比下降12%。
按業務劃分,電源方案部(PSG)業務營收為8.7億美元,同比增長2%;先進方案部(AMG)業務營收為7.0億元,同比下降6%;智能感知部(ISG)業務營收為2.9億美元,同比下降18%。
展望未來,安森美半導體預計,第二季度營收為16.8億至17.8億美元,低于市場預期的18.2億美元。
對于庫存,安森美總裁兼CEO 哈桑·埃爾-扈里認為,汽車領域的(庫存穩定)還沒有完成。“我們在第一季度看到了疲軟,在第二季度的前景中也看到了這一點,但我確實認為下半年會進一步穩定。”
為何恢復不及預期呢?
市場需求放緩
從應用終端來看,直接影響汽車芯片銷量的便是電動車的銷量。隨著歐美車企紛紛降低新能源車銷量預期,以及各國補貼退坡降低電動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眼下全球電動車市場呈增長放緩之勢。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統計,2023年全球新能源車(NEV)銷量達到1303萬輛,同比增長29.8%。盡管銷量依舊保持增長,但與2022年的54.2%相比,增速明顯放緩。
在此影響下,對汽車芯片的需求自然放緩。
供需錯配
前兩年的汽車缺芯之痛,國內外車企可謂記憶尤深: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數據顯示,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和2022年全球汽車市場分別減產約438萬輛和1056萬輛汽車。
缺芯有多痛,車企的憂患意識就有多深,隨之而來的囤貨就有多瘋狂。這些舉動進一步刺激了上游的汽車芯片廠商的擴產和投資建廠舉動。
業內觀點認為,通常情況下,汽車芯片從到新建產能到正式投產平均需要1.5年至2年左右時間。目前,全球現有汽車芯片產能中,既有以往的產能,也有2020年“缺芯”進入高潮后開始投資新建及擴產的產能,按照時間推算,這些產能在2022年末到2023年初基本達產。而這一時間點與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時間相交形成對沖,汽車芯片供需關系逐漸開始出現失衡跡象。
市場競爭者增加
汽車芯片短缺之時,巨大的市場機會也吸引了眾多競爭者涌入。近年來,多家國際芯片巨頭紛紛布局中國市場。與此同時,國內汽車芯片產業也在快速發展。親自下場造芯的汽車廠商也不在少數。競爭者增加進一步推高了供給增加。
如何看待來自中國市場的競爭者是汽車芯片大廠在業績說明會上被高頻問及的話題。瑞薩電子表示在IGBT 領域,中國廠商相比一年半或兩年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芯師爺此前梳理過,在汽車芯片方面,國產芯片廠商主要正在這四個方向發力:
1)功率半導體替代正在提速。部分國產廠商的車規IGBT模塊在大批量出貨。
2)國內廠商在32位MCU上已經開始有所建樹,雖然車規級MCU國內廠商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在缺芯的大背景下也是能夠進入汽車供應鏈,成長潛力大。
3)在傳感器方面,比如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產品,國內外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尤其是激光雷達,有望成為國產突破點。
4)SoC領域,中低端市場傳統巨頭地位穩固,而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的大芯片市場上,是目前全球玩家爭奪的重點,國內企業有望脫穎而出。
從上述汽車芯片大廠的Q2展望來看,談不上樂觀,但是也不至于悲觀。汽車芯片廠商尚在謹慎觀望市場的需求變化。不過,展望更長久的未來,穩定增長仍舊是共識。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汽車芯片的供過于求屬于結構性過剩。出現過剩的是大部分通用型汽車芯片如MCU、PMIC等,這些芯片在上游廠商完成擴產及產能轉移后庫存充足;但功率芯片、存儲芯片尤其大容量存儲芯片等需求仍然較為緊俏。
從長遠來看,目前歐美車企的智能化及電動化滲透率相比預期仍然較低,因此汽車芯片仍然有較大增長空間。業內預計,2025年后,全球汽車芯片的結構化過剩狀況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