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的增長機會 主動出擊才能對抗行業冬天
據卡特彼勒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8月份卡特彼勒在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高達27%,這主要得益于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截至7月份和6月份的三個月中,卡特彼勒在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的銷售額分別增長了28%和16%。同時,美國市場建筑機械銷售增長和全球市場采礦機械需求上升使卡特彼勒業績仍然靚麗,抵消了其歐洲、中國和巴西市場的銷售下滑。
分析卡特彼勒2012年逆勢增長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面對危機,卡特彼勒沒有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做出調整,果斷放緩在華擴張步伐,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增長機會。無獨有偶,國內工程機械制造行業的領軍企業中聯重科在危機面前,也采取了與卡特相似的行動,主動出擊,積極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以及增長機會。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市場結構一體化的大趨勢無可阻擋,信息產業的高度發達為企業實現跨國界的尋找新興市場插上了翅膀。
過去的一整個世紀以來,工程機械的研發、生產和使用一直集中在美、歐、日三個地區。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于這些國家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趨于完整,對工程機械需求的增長開始減緩。另一方面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興起,對大中型工程機械的需求量上升,這就致使工程機械產業開始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一些工程機械跨國公司為了接近用戶,節省營銷成本,紛紛到新的熱點市場尋求合作伙伴和投資設廠,中國、印度、巴西成了他們未來發展的重點。以中國市場為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工程機械跨國公司都通過合資、獨資及購并等形式在中國設定了生產基地或組裝廠。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液壓挖掘機、工程起重機、混凝土機械等工程機械,并生產濕式變速箱、驅動橋及柴油發動機等配套件。
同時,卡特彼勒、小松等世界知名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也在最近十幾年紛紛進入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他們或在當地直接投資建廠,或在當地設有生產和裝配基地。以適應工程機械產業全球范圍內跨國界轉移的趨勢,并在全球范圍尋找新的市場增長機會,進而保證自身未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這都構成了卡特彼勒和小松等跨國工程機械制造巨頭在行業危機面前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
中國企業主動出擊
與他們一樣,經過最近幾年的迅猛發展,中聯重科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意識到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走出國門,放眼全球,在全世界挖掘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市場,唯有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快速發展壯大,并比肩卡特彼勒和小松等國際工程機械制造巨擘。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