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球的機器人工業主戰場應該就是在中國,國產的競爭能力在市場的結果上已經體現出來,這其實得益于國內主機廠、整個供應鏈協同發展的結果。”埃夫特創始團隊成員、總工程師肖永強日前做客《滬市匯·硬科硬客》第六期節目“工業機器人新演進”時表示。
肖永強表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是工業機器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卡點”,如今國內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能力,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已經實現了突破。
同時,肖永強認為,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在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方面有兩項措施,一是提升供應鏈產業鏈的優化升級,二是實現數字化轉型。
埃夫特創始團隊成員、總工程師肖永強
國產企業聚焦資源趕超國外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國。202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44.3萬套,同比增長超過20%,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
但多年以來市場主導者卻是國外的“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和ABB)。招商證券研報顯示,2022年“四大家族”占據40%的市場,本體國產化率在30%左右。
肖永強表示:“國外‘四大家族’的發展有50多年的歷史,所以他們不管是技術產品,還是面向特定場景的工藝方面的積累,都是非常深厚的,這一點可能國產還有一些差距。”
不過,業內普遍認為,在國產機器人龍頭釋放的“頭雁”效應下,中國企業正進行追趕并實現突破。近年來,內資品牌市場份額一直在攀升,市場格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份額首次突破50%,達到52.45%。
“我們的客戶很多是在國內,我們更貼近市場,貼近客戶,工程化、工程師紅利給我們帶來的快速響應、快速產業化迭代能力也是非常強的。”肖永強認為國內產品的優勢明顯。
除此之外,肖永強認為,包括埃夫特在內的國內廠商,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聚焦。
“因為我們貼近市場,我們就可以把資源聚焦,特別是一些在國內發展的行業,我們聚焦到這些點上可以走得很快,而且基于我們自己的技術能力體系已經建設得比較完善,所以我們是有能力在這些點上快速突破。”肖永強表示。
在聚焦與突破的過程中,肖永強認為國產的迭代速度是很重要的,“我們已經具備了一種系統化的能力,可以使得我們在哪里需要去補的時候,有能力快速補上,這讓我們的客戶跟國產企業合作更有信心,而且國產企業可以做得更好。”肖永強表示。
“國產的競爭能力在市場的結果上已經體現出來,這其實得益于國內主機廠、整個供應鏈協同發展的結果。”肖永強認為,當前全球機器人工業的主戰場就在中國。
“盡管放眼全球,中國國產機器人在海外舞臺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市占率和品牌知名度都有待提高。但是我們相信基于在國內形成的這些能力,趕超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肖永強表示。
量的增加和高度集成是降本關鍵
根據MIR 2022年的數據顯示,下游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30%的行業有汽車電子、鋰電池、半導體以及汽車零部件,超過20%的行業有汽車整車、醫療用品、光伏以及倉儲物流行業,多個長尾行業需求超預期,機器替人趨勢明顯。
華福證券研報顯示,汽車(整車及零部件)、3C電子制造規模大,附加值高,自動化程度最高,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兩個下游,且過去兩大市場國產化率處于低位,替代空間大。
肖永強認為,內資機器人龍頭企業在光伏、鋰電、汽車零部件、電子等領域與外資加速交鋒并搶占市場份額,另外在整車領域也開始滲透,國產化加快替代速度。
“多年來國產機器人在多個行業的應用,說明了國產機器人的性能是可以達到汽車行業需求的。作為車廠,一方面要考慮成本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供應鏈安全的問題,要相互協同。”肖永強表示。
肖永強進一步介紹,除了汽車之外的其他行業,基于對產品質量提升的要求與對成本降低的要求,國產機器人的滲透率也是增長得比較快的。
隨著AI、通訊、硬件等技術的發展,人形機器人時代正加速到來。根據GGII預測,預計人形機器人到2026年全球市場規模超20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美元,到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50億美元,下一個十年產業大周期亟待開啟。
肖永強認為,人形機器人其實是從工業機器人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其形態結構像人,有手,有手臂,也有腿,跟工業機器人比適應能力會更強,這是它最大的優點;另一方面,從智能化的角度來看,人形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未來會是共用的,或者說是一個共生的形態,工業領域也需要智能技術,嫁接到工業機器人上,實現智能化的作業。
談及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肖永強認為,現在的一些工業機器人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是人所不具備的,這些領域應該是人形機器人要去做的。
“在一些環境比較危險,像火災、核輻射的一些場景,包括一些極高溫或者低溫的空間下,人形機器人未來有可能最先進入到這些場景,代替人類完成一些作業。還會拓展到家庭服務,養老助殘等等場景,可應用的空間會非常大。”肖永強表示。
關于未來機器人的成本走勢,肖永強分析稱,零件未來的成本取決于材料、工藝、設備,如果量足夠大,高度集成以后,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工藝成熟以后帶來的專業化生產,也會使成本大幅下降。
“我們看到潛在的降本路徑還是非常多的,所以未來隨著量的增加,相信成本一定會降下來。”肖永強表示。
三個轉折點突破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卡點”
2007年,埃夫特的前身蕪湖奇瑞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開始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肖永強表示,自成立至今,該公司的發展歷程有三個轉折點。
2015年,埃夫特迎來了第一個轉折點,那一年該公司進行了混合所有制改制,正式成為一家完全自主獨立運作的企業。
肖永強回憶,當時管理層規劃了未來的工業機器人技術發展路線,同時發現光靠自身研發所需時間較長,為此,該公司制定了“自主研發+技術并購”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并貫徹實施。這奠定了埃夫特今天的核心技術基礎。
2021年是第二個轉折點。埃夫特對未來的發展戰略進行了重新的梳理,明確了以工業機器人產品為核心,將資源更好的聚焦在工業機器人產品上。
最新的轉折點是在2023年底,埃夫特發布了一個集成式的開發平臺。
“這個平臺從底層到上層做了開放,使得它在上層應用時,客戶可以對底層進行一定的控制,這更有利于去跟工藝結合,形成整體的解決方案,未來在該平臺上我們還可以去集成最新的智能化的技術。”肖永強介紹。
肖永強認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是工業機器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卡點”。
肖永強表示,如今國內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能力,技術能力以及產業鏈能力,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已經實現了突破,但過程中與國外還有一些差距點。
其一,在整機的性能方面,涉及到可靠性,或者涉及到對工藝的理解,在工藝方面的積累,還需要再投入更多的研發;其二,作為主機廠,需要跟核心零部件企業進行協同,客戶端以及要進入一些行業,也需要跟核心零部件企業來進行協同,“國貨國用”更多地通過應用來形成面向場景的解決方案,通過一定的定制化可以做得更好。
兩條路徑去實現“雙第一”目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肖永強認為,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在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方面有兩項措施,一方面是提升供應鏈產業鏈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是實現數字化轉型。
肖永強表示,這兩個方面跟工業機器人,包括跟自動化的關聯是非常密切的,“因為目前在制造領域,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針對一些典型的工業場景,做得非常成熟,比如精度、速度以及負載能力可能相比人類來說會更強,所以這些領域實現一個自動化的升級,本身就是一個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所以我覺得這個是跟工業機器人結合很重要的一點。”肖永強表示。
同時,肖永強表示,新質生產力有一個評價的標準,這個指標叫做“全生產要素”的生產力的提升,重點是強調技術,包括管理的提升,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
面向未來,埃夫特制定了短、中、長期的發展戰略并規劃了重點布局方向。
據介紹,短期內,埃夫特將圍繞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既包括底層算法、平臺,還包括各方面投入的核心部件,進一步將其集成化,提升產品質量,降低人的成本,最后在整機上達到一個高水平。
中期來看,埃夫特圍繞新的開放性的軟件平臺,讓客戶更好地用好機器人,包括集成和Know-how等。在這個平臺上,埃夫特也正在嘗試接入最新的一些技術,比如大模型,嘗試讓大模型去給工業機器人賦能,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擴展其應用場景范圍。
關于公司長期的愿景,肖永強表示,埃夫特要實現智能制造、智能化裝備這方面的生產力,“我們也定了‘雙第一’的目標,進入到國際第一梯隊、國產第一品牌。”
肖永強介紹了實現“雙第一”目標的兩條路徑,一是夯實現有業務將其做深入,然后實現在這個領域的絕對優勢;二是積極去與最新的技術結合,在這個行業進行探索,實現工業機器人能力特別是智能化的提升。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