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中國上榜企業達到73家(含香港在內),國有企業占據了54家,民營企業只有5家。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向社會發布的“2012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前30強全是國企。必須承認中國企業的實力在不斷增強,但在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冷靜的思考從這些榜單上暴露出來了中國企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國有企業獨大,民企成為了弱勢派。
在世界500強的名單中,與國外入圍的企業性質相比,我們入圍的國企數量不僅多,而且都集中在石化、銀行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它們掌握了國家絕大部分資源,占據了行業的壟斷地位,它們在全球沒有顯赫的品牌影響力也沒有核心的技術,僅僅依靠國內市場的銷售挺進榜單。國外入圍的民營企業多,并且大多都是擁有了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全球品牌。當然,國內民營企業基本都是從改革開放以后才發展起來,它們二三十年的經營資本自然沒法與這些歷史悠久的國外品牌相比,不能進世界500強也是無可厚非。
但我們現在更多的擔憂是,隨著由政府主導的兼并重組,國企實力還在不斷地壯大,它們擁有資源也擁有特權,在這種背景之下,民企未來要發展壯大似乎更難上加難,不止是沒有資源的困擾,還需要背上政府帶來的壓力。盡管國有企業的利潤在不斷增加,但是其上繳的利潤卻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國內絕大部分民企都還小是微企業,它們卻要在微薄的利潤中拿出不少上交稅,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在變頻器行業中,大概只有10%的生產商年銷售額達5000萬以上,其余的變頻器廠商基本都屬微小企業,企業本身的經營成本就非常巨大,只要有稍許的風吹草動,企業就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因此這幾年來,不斷有國產變頻器品牌消失,其余企業也難以發展壯大。如果可以減免稅收,就能顯著減輕他們的生存壓力,提高抗風險能力。
在過去幾十年中,民營企業在國內整個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在民營企業匯集最多的深圳,筆者最深有體會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民營企業對于國內就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大多數國有企業本身能接收的就業人口非常有限,而且很多時候招聘并不透明化,單靠自身的實力進入的并不占多數,而這些民企就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解決大量人才的就業問題。
在企業自身不斷進行轉型升級改造的同時,希望政府也可以打破對某些行業的壟斷、為民營企業釋放出更多空間,營造出更為公平、公正的生存發展環境。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