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即是美”這條短語來源于英國經濟學家修馬克(E. F. Schumacher)1973年推出的經濟著作的題目。與業界傳統的“大即是美”的觀念想比照而言,這個“小即是美”的觀點更支持小型化的觀點。
問題在于,大型的工業自動化公司能夠成為創新的企業嗎?或是小型化到適合創新的程度嗎?
新的好主意不僅僅是以往好的舊主意的推廣發展,它們常常是處于對立面,特別針對它們所競爭事物的弱點而生。當推行以前的主意的時候,關鍵的特征和優勢可能無法表現出來;技術通常帶來令人矚目的低價格并產生主要的新利益和優勢。
一個大公司有多少工程師一天為研發新技術工作15個小時以上?大機構中你在哪里可以找得到革新和代表啟動的激情?這就是大型企業無法像小型企業那樣充滿創新活力的根本原因。最好的情況是:對他們來說創新執行起來比想象的困難的多;最糟糕的情況是:他們在創新誕生并產生效益之前就將之消滅碾碎。
特別在困難時期,大企業中的經理們都選擇在預算之內停滯不前。他們的生存本能藏了起來,而非擴展出去。與其選擇冒險進行根本性變革,他們更愿意選擇穩定地持續發展和逐漸進步。他們總是不敢與現有的產品(當前為企業帶來效益的主流產品)做競爭。如果一個新產品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同樣的功能時,這種不敢創新而維持原樣的情況就真實存在。在一些特定的只重視產能而不重視價格的工業應用中經常會有類似的情況。
新主意與現有的主意相競爭。“討厭鬼工作”的存在經常預示著官方的圖表和預算真的不能應付沒有計劃的事情發生。因為良好管理的對立面總有這種情況發生。新主意表明當前的成功可能是短命的——當然是這樣。真正需要的是打破以往的預算限制并在更大范圍釋放出創造力。企業要想真正獲得發展,必須提倡對現有陳舊體系的破壞;必須實行賭博式的發展策略。
革新能夠上規模嗎?
那么這樣是否意味著規模和革新不能共存嗎?許多人在面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形時選擇放棄,特別是公司仍然在盈利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以經濟衰退作為借口,選擇縮小企業規模,等待所謂的“必然的好轉”。增加的“持續性”發展是普遍的反應—減小研發投入,縮小廣告開支以控制預算。許多企業通過將工廠移到海外以節省發展成本——海外的工程師人均費用相當低。但是簡單的縮減開支會使得創新者因為不再有企業的約束而放松了對于創新的追求,這樣的結果得不償失。
由于很難獲得有機持續的增長,大多數大型自動化公司都在采用兼并小型公司的策略來實現規模擴大,同時期望學習小型公司的革新,并通過擴展銷售渠道和覆蓋全球的方法來獲得成功。但這通常不會奏效。所兼并的公司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到更大的組織體系中,包括它的組織架構、預算、政策、流程和企業文化等。小公司的創新領導者,企業主要的推動者和產生增長的發動者將不可避免地退出,只留下被兼并者融入大公司的架構體系中。所兼并來的公司通常會陷入母公司的流程系統泥沼而無法自拔。可以這么說,被兼并以后仍能持續產生可觀利潤的公司真的是少之又少。
總而言之,一個組織的成功取決于它是否有一個創新型的領導者。全球的企業都在為開發更便宜、更迅捷、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而競賽,這必須要有持續的革新才行,新的“小即是美”范例可以幫助實現這一點。而這也將決定未來領導階層的更替。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