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轉型升級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儲能、動力電池等領域迎來市場高增長期,與此同時,一股低碳、零碳風暴正席卷電池行業。
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市場和生產地區,中國鋰電池出口面臨許多嚴苛的挑戰,這也使得鋰電產業鏈碳管理成為中國鋰電企業進行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一環。
中美兩國領銜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碳減排
11月15日,中美兩國聯合發表《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引發新能源行業集體沸騰。
能源轉型方面,該聲明顯示,中美兩國支持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宣言所述,努力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加三倍,并計劃從現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兩國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氣發電替代,從而可預期電力行業排放在達峰后實現有意義的絕對減少。
另據路透社近日消息稱,全球60多個國家表示,將支持歐盟、美國和阿聯酋牽頭的一項協議,在(未來)十年內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三倍,并逐步擺脫煤炭。
受益于上述利好消息,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制造業將迎來新的碳商機。作為新能源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之一,鋰電行業景氣度再次提升。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鋰電產業鏈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早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儲能領域,中國企業發展迅猛;動力電池領域,鋰電池裝機量更是連續多年占全球比例超六成。
儲能領域,截至去年底,全球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45.7GW,年增長率達80%。其中,鋰電池以97%的比重保持絕對主導地位,年增長率超過85%。
2022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達7.3 GW/15.9 GWh,創歷史新高,功率規模同比增長2倍,能量規模同比增長2.8倍,這也是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近幾年,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儲能、瑞浦蘭鈞、遠景動力、鵬輝能源、國軒高科、南都電源、海辰儲能、派能科技等在內的中國儲能產品供應商,在全球新型儲能領域的電池出貨量位居前列。
動力電池領域,2023年1-9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485.9GWh,同比增長44.4%,已接近22年全年的九成。
寧德時代、弗迪電池、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欣旺達、孚能科技等中國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穩居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5。
在電池中國看來,中國鋰電企業在全球新能源市場發展“勢如破竹”,主要得益于中國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引導,且相對完整、成熟的鋰電池產業布局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相關法案出臺后,“綠色貿易壁壘”成為影響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的主要屏障。
鋰電產業鏈低碳路線勢在必行
事實上,憑借技術、產能、供應鏈等先發優勢,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勢頭強勁。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就佐證了海外市場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廣泛認可。
市場方面,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把能源轉型的方向寄托在以鋰電池為動力的新型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上。但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鋰電池生產過程的碳排量,并不比傳統能源低,因此需要管理和降低鋰電產業鏈的碳排量。
據悉,中國即將啟動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將創造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這也將有利于中國新能源企業引領全球減排降碳趨勢,提高自身產品國際競爭力。
同時,近兩年,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遠景動力、欣旺達、蜂巢能源等中國頭部電池企業均已提前布局低碳工廠、電池碳足跡、數字電池護照等領域,并率先付諸行動。
11月9日,諾貝爾可持續發展基金會將2023年諾貝爾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授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以表彰他在推動全球交通電動化和能源革命進程中的卓越貢獻。
今年4月,寧德時代發布了當前鋰電產業最大規模碳中和規劃,將在2025年實現核心運營碳中和,2035年實現價值鏈碳中和。為此,寧德時代將通過四大創新體系,在礦、大宗原材料、電池材料、電芯制造、電池系統五大關鍵環節實現技術降碳。據悉,寧德時代宜賓基地已于2021年建成業內首批電池零碳工廠,并于2022年完成碳中和認證。
以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為目標,億緯鋰能制定了減碳路線圖,通過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設定產品減排目標,推動產品逐步實現低碳、零碳目標,并構建起“廢舊鋰電池-化學材料-電池材料-鋰電池”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以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體系。
在欣旺達副總裁梁銳看來,實現數字電池護照的核心是:建立電池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碳管理,其中碳管理又是難點。今年4月,欣旺達召開供應鏈低碳管理專項暨產品碳足跡項目啟動會,與全球領先的第三方認證機構SGS及TUV萊茵合作,正式全面啟動供應鏈減排計劃。
2022年4月,遠景動力在鄂爾多斯的零碳電池生產基地正式落成投產。蜂巢能源也計劃在2023年打造其零碳工廠,并規劃到2026年實現碳達峰、2040年實現碳中和。
作為鋰電產業鏈鏈主,我國電池企業正擔當起主導角色,領先于全球向低碳零碳轉型,同時,增強鋰電產業鏈碳管理能力,將幫助電池企業掌控原材料碳排量和電池制造過程的碳排量,未來有望在能源轉型中持續掌握主動權。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