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南京舉辦的世界半導體大會高峰論壇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首席供應官應為民表示,中國數字產業在傳統行業縱深發展和持續創新,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發展空間巨大。
今年全球經濟放緩,但是數字經濟并沒有停滯,還在高速發展。過去三年,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極大加速了企業數字化發展,企業上云進一步加速。全球公有云的發展穩步加速,數字經濟深入參與各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但是與美國數字經濟相比,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美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65%,其體量是中國的一倍,這也意味著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空間巨大。
應為民認為,數字產業的特點是波浪式創新,網絡、應用和終端是相互的激蕩,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有時候達到一定量的應用,需要等待一段時間,需要產業界有耐心。我們正處于萬物感知、萬物智能互聯的入口上,全息影像、元宇宙、超現實的體驗一旦跨越用戶體驗,整個應用需求對網絡帶寬就會呈現百倍的增加。現在5G網絡下載一部4K影片需要8分鐘,未來的網絡可能1分鐘就可以下載一部4K影片。
中國的蜂窩網絡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利于中國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汽車、機器人技術不斷處于領先行列。在AI大模型出來之后,算力、芯片相互激蕩,ChatGPT席卷全球,中國對AI芯片的需求是年初的10倍以上。
華為認為,AI大模型要落地,一方面是深耕算力,還要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從架構創新、生態圈大量投入資金去打造算力底座;另一方面,我們要把行業的知識融入到AI大模型當中。華為和行業合作伙伴深入到港口、礦山、電力、金融、制造等十幾個關鍵行業,400多個應用場景,未來大模型可以進入千行百業成為真正的生產力,應該有很多的機會。
半導體全球化停滯!聚焦本土需求,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崛起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原所長魏少軍在南京半導體大會上表示,半導體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供應鏈全球化。“雖然依靠于全球來建立中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但中國半導體企業在之前發展中,更多是被動跟隨、承接國際上的分工,現在全球化停滯了,甚至被逆轉了,全球化還是一個必須堅持的方向,那么就要自立自強,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要主動地作為。” 魏少軍表示。應為民分析說,華為現在聚焦的連接、計算、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底層都是芯片。
由于中美競爭,芯片供應環境惡化,半導體現在和石油一樣成為戰略資源,半導體產業高峰從美國到日本,再到韓國、臺灣,現在地緣政治的競爭,迫使國家成立大基金,大量資金進入半導體行業,有利于帶動大量社會資源進入半導體,帶動半導體產業發展。“10年前半導體投資是比較冷門的,現在半導體投資變得更最為熱門,研發工程師的薪酬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這有利于大量社會資源進入半導體行業,半導體產業獲得比較大的進展。”
長三角是國家半導體發展的重要區域,2022年產值達到7000多億。首先,2022年長三角占全國IC產業規模約62.6%;長三角半導體人才儲備占據全國70%;半導體產業鏈向縱深發展的要素最為完備;江蘇省在封測領域涌現很多廠商,計算芯片、存儲芯片和車載芯片的封測都取得了很大進展。近3年,長三角IC產業取得顯著進展,比如Chiplet封裝形式的CPU和低功耗射頻SoC,汽車控制芯片;長三角地區出現了很多新廠商、新品類和新產品(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零部件領域)。
半導體是高厚重的行業,需要高水平的資金投入、人才投入和設備投入。應為民認為,半導體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具備三大關鍵競爭力,包括極高質量、極高效率和極致創新。
我們目前面對三大挑戰:
一、極高質量,主要表現為精密圖形、新材料新工藝,提升良率;
二、在需求波動的情況下,如何去提升產線的效率?如何打通全產業的協同?
三、極致創新,目前中國IC代工先進技術受限,新技能人才不足,工具平臺敏捷不足。
半導體產業是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基礎。數字技術本身將重構半導體的競爭力。華為和合作伙伴一起,從研發、生產、供應和運營全流程合作,研發業務應用包括模擬/數字芯片設計,生產包括智能制造、排產、派工和缺陷檢測;運營包括數字化轉型、規劃設計和安全。
華為希望自研的數字技術,能夠幫助半導體產業去不斷的提升競爭力,助力企業提升長期持續經營的能力。現在,全球半導體芯片供應的大氣候有所變化,在這樣變化下產業界的朋友要通力合作,我們要有更加堅定的意志與信念一起去共建、開放、創新、健壯的半導體產業生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