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造車新勢力以及新能源浪潮的沖擊,汽車產業鏈加速重構。不斷變化的客戶期望、電動汽車(EV)的興起以及意想不到的全球供應鏈中斷,都在給汽車行業施加壓力,并要求其實現更高服務水平和效率。
近日,致力于助力企業實現數據、資產和人員智能互聯的先進數字解決方案提供商,斑馬技術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ZBRA)發布了2023年《汽車生態系統愿景研究報告》。報告結果表明,汽車制造商正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需要滿足消費者對整體制造過程的可持續性和透明度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車隊經理對運營和供應鏈數字化的需求。
盡管經濟有所波動,汽車制造商仍準備投資于技術進步。約七成受訪制造商(全球為74%,亞太地區為69%)希望增加技術支出,超過六成受訪制造商(全球為67%,亞太地區為63%)計劃在 2023 年增加制造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
下一代交通出行推動了汽車行業的轉型
技術進步正在推動汽車生態系統的轉型。在交通出行變化和商業模式轉變的背景下,汽車制造商和整個汽車價值鏈上的企業必須進行改進,以獲得競爭優勢。這一轉變是由三個主要因素推動的:技術進步、連接能力增強和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該行業的未來看起來與今天很不相同:不久的將來,電動、混合動力、自動駕駛汽車將組合在一起。因此,該行業正在從硬件業務過渡到服務驅動和基于軟件的業務。數字化汽車價值鏈將繼續獲得重視,并塑造客戶服務交付預期。
技術和連接性的進步迫使整個汽車供應鏈的組織重新思考端到端的客戶體驗,改變車輛的設計和生產,以及如何營銷并將其銷售給消費者或車隊經理。例如,汽車企業必須滿足消費者和車隊經理對更高水平的安全性和個性化這類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同時也要為零售體驗探索新的數字化可能性。此外,化石燃料的環境影響和高度可變的燃料成本共同推動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以滿足對電動汽車(EV)和混合動力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多數汽車行業決策者都同意,對數字技術的投資有助于有效實現業務目標,但也認識到保持競爭力需要持續進步。決策者表示,如果他們的企業在技術上進行更多投資,他們可以更好地實現業務目標。相信他們的企業需要更加靈活,才能在汽車行業保持競爭力。
可持續性是消費者的優先考量事項
消費者和決策者將制造業的可持續性視為汽車行業的重要挑戰,包括能源管理和資源的回收利用。相比之下,車隊經理發現可持續性和減少廢物問題不那么緊迫。相反,他們指出,數字化舉措將更好地滿足需求,并將技術進步作為汽車行業需要克服的重要障礙。

每一代消費者都是汽車制造商加速技術進步的推動力。八成受訪消費者在購買或租賃車輛時優先考慮可持續性和生態友好性,其中,87%的千禧一代將車輛的可持續性置于首位,緊隨其后的是78%的 X 世代和76%的嬰兒潮一代。在亞太地區,85%的受訪消費者也擁有相同的看法,其中92%的千禧一代、83%的 X世代和72%的嬰兒潮一代將可持續性置于首位。

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個性化,即根據自身喜好定制車輛的能力。近五分之四的受訪消費者表示,個性化選項會影響他們的購車決策,八成受訪車隊經理對可持續性和個性化也有著同樣的要求。與全球各地的受訪消費者相比,亞太地區的受訪消費者對此的共鳴較為強烈,該地區86%的受訪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會優先考慮個性化選項,且92% 的受訪車隊經理也有著相同的要求。
雖然全球近 80% 的受訪汽車行業決策者(亞太地區為 77%)意識到當今消費者期望有更多具備可持續性且個性化的車輛選擇,約七成的受訪決策者承認難以跟上汽車市場日益增長的定制化需求。因此,全球四分之三的受訪汽車制造商認為,當務之急是與技術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生產下一代車輛。此百分比在亞太地區較低,分別為72%和64%。
調研結果還顯示,未來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EV)的意愿更強,超過半數的受訪消費者(全球為53%,亞太地區為60%)未來更愿意購買混合動力汽車(HEV)。 然而,電動汽車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全球68%的受訪汽車行業決策者(亞太地區為 60%)表示面臨著生產下一代(即電動)汽車的巨大壓力,75%的受訪決策者(亞太地區為71%)表示壓力來自于需要交付更環保、可持續和更安全的產品。

斑馬技術大中華區華南及香港地區業務負責人胡昕指出:“消費者日益傾向于電動汽車并且追求更環保的汽車未來,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發展趨勢,但這也向汽車行業決策者發出了一個信號,要求他們積極投資于更安全的技術和強大的基礎設施,以更好地服務客戶。為確保整體供應鏈的實時可見性,可以通過 RFID 和堅固型手持移動數據終端實現數字化運營,從而確保有效且高效地滿足合規性和可持續性層面的期望。”
汽車制造中的信任度和透明度
數據和信息透明度對消費者和車隊經理都非常重要,他們正在尋求對汽車生態系統更多的了解。 在考慮購買或租賃車輛時,81% 的受訪消費者(亞太地區為85%)和86%的受訪車隊經理(亞太地區為92%)表示自己希望了解車輛上材料和零部件的來源。千禧一代中要求提高汽車制造過程透明度的比例較高,超八成受訪消費者(全球和亞太地區均如此)認為,獲取制造商的信息、了解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了解車輛端到端的制造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希望獲得對汽車制造過程更高的可見性,88% 的受訪消費者(亞太地區為82%)和 86% 的受訪車隊經理(亞太地區為88%)還希望在擁有車輛后,能夠了解自身車輛的數據將如何被汽車生態系統使用。購買車輛后,83% 的受訪消費者和 84% 的受訪車隊經理期望數據所有權和購買后的控制權;在亞太地區,86%的受訪消費者和 88%的受訪車隊經理也有類似的看法。
汽車供應鏈的可見性
汽車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將對價值鏈上的每個人都產生很大影響,從OEM到消費者,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每個人。在OEM中,近十分之九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其數字化能力,約一半的OEM預計將基于實時信息實現完全連接。相比之下,目前供應商的運營還不如OEM先進,盡管超過60%的行業決策者計劃在未來五年部署更多的數字化能力。
汽車零部件對智能、動力和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決策者承認,更好的連接性和各方面的企業技術對企業的發展和轉型非常重要。盡管機器視覺解決方案在總體上表現出色,但供應鏈規劃解決方案和增材制造(或3D打印)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實現更顯著的增長。
在數字汽車價值鏈中建立供應鏈彈性對于推動下一代交通出行的成功非常重要。通過采集和分析實時數據,制造商可以獲得可行見解,以更好地控制質量、簡化流程和優化生產。無論是在制造商、零件供應商還是經銷商處,更高的庫存準確度幾乎都會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并有助于確保更高水平的客戶服務。

大多數受訪消費者(全球為79%,亞太地區為83%)和受訪車隊經理(全球為81%,亞太地區為84%)希望制造過程中具有端到端的可見性。然而只有約三成的受訪汽車行業決策者表示在未來五年內將優先考慮連接實時數據系統(亞太地區為 30%),以便能夠全面了解運營情況,并提高整體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的可見性(亞太地區為32%)。
全球和亞太地區均有略超三分之一的受訪原始設備制造商(OEM)表示,自動移動機器人(AMR)、RFID、堅固型手持移動數據終端和掃描器以及工業級機器視覺將改善供應鏈管理。同樣,三分之一的受訪供應商將移動條碼標簽/熱能打印機、佩戴式智能終端和定位技術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