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OMDIA公司咨詢總監Kazuhiro Sugiyama先生做了題為“2023年半導體市場的需求是什么?未來我們應該關注哪些市場和地區?”的講座。Kazuhiro表示,“電源IC的短缺仍在持續”,并解釋說,即使面對中美對抗,各國企業也渴望占領中國市場。
2023年半導體行業“從市場惡化中恢復緩慢”
對于2023年的半導體行業,Kazuhiro表示,“我們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可以說是耐心的一年。市場規模可能會比2022年減少10%左右。” 從各季度來看,市場規模自2022年一季度以來連續五個季度為負,2023年一季度相比上年同期下降至75%左右。根據各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的財務業績,IDM和無晶圓廠公司的銷售額均較上季度有所下降。總體而言,下降了9.2%。
他表示,“半導體市場長期持續增長,盡管有起有落。過去,即使市場惡化,大約一年就會恢復,但現在恢復被推遲了。”未來負增長的局面可能會持續,而且收縮的趨勢將持續整整兩年。”
2023年半導體市場 來源:OMDIA
Kazuhiro指出,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萎縮的背景是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性。“為了順應市場趨勢,有必要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走勢,”他說。經濟不穩定和高價格是不利因素,智能手機等消費設備的需求正在下降,這對半導體銷售產生了負面影響。
盡管面臨全行業的不利因素,一些公司仍表現良好。2024財年第一季度(2023年2月-4月),NVIDIA用于生成式AI的GPU銷售額達到71.9億美元,環比增長19%。Sugiyama先生分析道,“生成式AI的需求巨大,而且NVIDIA似乎沒有競爭對手。我們預計強勁的表現將持續一段時間。”
對于2024年之后的半導體市場,他表示,“2024年經濟將會復蘇,半導體市場的需求也會恢復。”
電源IC持續短缺
對于過去幾年持續的半導體短缺問題,Kazuhiro表示,“預計所有先進節點(14nm及以上)、成熟節點(28-90nm)和傳統節點(110nm及以上)都將被淘汰。”幾乎解決了。” 然而,在先進節點需求上升的同時,產線開工率卻在下降,預計未來將出現短缺。目前成熟節點的供需平衡,但由于新冠危機帶來的資本投入,未來有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由于對遺留節點的資本投資有限且缺乏增加的制造能力,預計一些短缺情況將持續下去。2024年之后,碳中和需求有可能增加,短缺感再次強烈。
按工藝節點劃分的半導體短缺現狀 來源:OMDIA
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各國企業“政商分開”
按地區劃分,美國約占全球半導體消費量(制造商采購的半導體數量)的40%。位居第二的中國為20%左右,位居第三的日本為10%多一點。對于美國,Kazuhiro表示,“由于美元走強,美國的消費并沒有降溫那么多。” 與 2022 年相比,中國的消費預計將下降,但智能手機需求據說將強勁。在日本,2022年消費量已開始下降,預計2023年將進一步下降。汽車和工業應用的需求很高。
在預計增長的數據中心服務器市場中,出貨目的地最多的是美國,其次是亞太地區。從各地區的基地規模來看,美國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其次是中國。Kazuhiro表示,“即使在數據中心服務器市場,美國和中國也是大市場。”
美國和中國在政治方面持續存在分歧,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兩國企業都渴望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Kazuhiro解釋說:“英特爾、特斯拉、蘋果和應用材料等美國公司正在積極與中國高層管理人員對話,以促進他們的業務。德國、荷蘭和法國也在這樣做。” 在談到如何在龐大的中國市場競爭時,他表示,“每個國家的企業都在政治和商業之間分開行動。”
PC市場將在2023年下半年復蘇,智能手機市場將在2023年底開始復蘇
Kazuhiro還解釋了按應用劃分的半導體市場預測。從應用來看,智能手機半導體市場的萎縮預計將持續到2023年下半年。Kazuhiro表示:“2022年上半年,盡管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但智能手機用半導體的銷量卻同比增長。目前,我們正在避免購買半導體來彌補,但隨著新智能手機產品的推出,半導體銷售預計將在 2023 年第四季度逐步恢復。” 對于智能手機出貨量的長期趨勢,他表示,“在2017年達到14億部的峰值后,逐漸下降。”原因是維修業務的擴張。中國、亞洲和大洋洲是巨大的運輸市場,確定如何確保這些市場的安全非常重要。”
智能手機市場趨勢與預測 資料來源:OMDIA
關于用于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的半導體,Kazuhiro表示,“盡管個人電腦市場的惡化程度比智能手機更嚴重,但我們積累的半導體庫存并不像智能手機那么多。它即將到來,”他預測。預計新冠危機期間因家庭工作需求而購買的筆記本電腦將開始被替換。數據中心的需求強勁,預計未來會增長,但制造商目前正在耗盡其積累的半導體庫存。半導體銷售額預計從2023年底開始恢復,但2023年整體預計較2022年出現負增長。
PC市場趨勢與預測 資料來源:OMDIA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