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供應鏈與中國制造關系密切而復雜。談及“中國”,外界往往將“總部在中國大陸的蘋果供應商”、“工廠在中國大陸的蘋果供應商”混為一談;談及“制造”,又往往對“零部件制造”與“產品代工組裝”不加區分。那些傳統的代工巨頭,確實在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投入。鴻海精密、廣達電腦、緯創資通等中國臺灣的代工企業,2022財年在中國的生產地點均較去年有所下降。它們主要遷往了印度。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中短期內,最終在印度生產的iPhone等蘋果產品的占比,會小幅上升。但這只是“撤離中國”的局部現象。中國擁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規模化制造與應用創新能力帶來的,不僅是成本的下降,還有效率的提升。西方媒體援引蘋果內部供應鏈專家的話稱,要撤離中國,蘋果無路可逃(no way out)。這也是為什么“工廠在中國大陸的蘋果供應商”和它們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地點”反倒增加了。美國也希望讓半導體企業在本土制造。但最新的供應商名單顯示,位于美國的工廠在短暫試水后,數量又明顯下降;這還不算這次蘋果把原本單列的波多黎各(Puerto Rico)的工廠,也直接算成了美國的。中國企業與蘋果的相互依賴,并沒有改變,而且質量在提升。總部在中國大陸的蘋果供應商,確實也比上一財年較少了3家,終結了以往連年增長的趨勢。但減少的主要是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包裝材料與結構件的供應商。往年,在功能器件與結構件上,中國大陸供應商逐年蠶食中國臺灣供應商的市場;近年來,已經發展成中國大陸供應商間的競爭,最終數量逐步精簡。但這只是“撤離中國”的表現現象。取而代之的是光學鏡頭與鋰電池相關供應商,它們的價值鏈地位要稍高一點。舜宇光學終于納入蘋果供應鏈,開始挑戰大立光與玉晶光等中國臺灣的光學巨頭。
對中國制造而言,質量提升的重要性,已經超過對數量追求的重要性,盡管地緣競爭正在阻礙中國大陸的供應商躋身更高的價值鏈地位。目前,蘋果供應鏈中價值最高的半導體產品,仍主要由美國或日本供應商提供。美國遏制中國大陸企業發展先進制程的芯片,也不允許蘋果使用長江存儲等已露崢嶸企業的芯片,甚至連自己人在中國大陸制造都不行。蘋果可以幫助中國供應廠商進一步提升品質,走向全球,實現綠色生產。“蘋果不僅是客戶,也是導師。”過去十五年來,蘋果一直在向中國派遣其最頂尖的產品設計師與制造設計工程師。他們協同流程、監督細節,連合規性都要管起來。無論是出于地緣因素的外在壓力,還是出于供應鏈安全的內在動力,蘋果供應鏈的再全球化,都會緩慢地進行下去。印度被寄予厚望。但時至今日,蘋果供應商在印度的生產地點僅14處,約為中國的1/20。很多是代工組裝企業,這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只要足夠勤勞與細致就能完成,也是目前外界能直觀看到的外遷的部分。甚至連這都很難。早先積極落地的緯創,現在就一直喊著要跑路,正在談判將其代工業務出售給印度本土企業塔塔。塔塔已經開始組裝iPhone SE,但并未進入最新的主要名單,應該是體量尚小,屬于那剩下的2%。印度野心勃勃,希望將中國的成功復制一遍。但零部件都要完全由當地國產替代,相當于蘋果要從零開始在印度重建一套供應鏈配套。蘋果正在帶動其中國供應廠商走向全球。為配合代工企業外遷,不少在中國大陸擁有產能的零部件制造商,也開始在印度或東南亞國家多元化布局。今年1月,京東方計劃在越南投建兩家工廠;2月,歌爾聲學表示正在越南投建新廠;3月,舜宇光學宣布在越南擴大投資25億美元;4月,伯恩光學確定了它在越南的第二個生產基地。在代工領域,蘋果有意扶持立訊精密等大陸供應商,以避免過度依賴鴻海精密。立訊精密已經收到了iPhone 15系列手機的訂單,包括高端機型。分析師郭明錤認為,因其在替鴻海鄭州分擔代工任務時,立訊精密的生產良率優于預期,已經取得了明年iPhone 16 Pro Max組裝的NPI(新產品導入)。這也是鴻海首次沒有取得最高端iPhone組裝的NPI。他根據以往業績推算,iPhone手機組裝量超過3000萬臺時,利潤就會顯著增長。對立訊精密而言,這就會在今年發生。另一大機會,則是蘋果即將發布的新品MR設備。立訊精密也要進入印度。盡管市場擔心印度不可捉摸的政策與不大完善的工業體系,但對立訊精密來說,這是在蘋果供應鏈體系內加強自身全球垂直整合能力的機遇。當初,蘋果扶持富士康,后者就在10年內,實現了營收從不到其對手偉創力的一半,迅速成長為超過其他五大競爭對手之和的飛躍。蘋果也將推動供應鏈企業實現碳中和。蘋果將評估主要生產合作伙伴是否在相關生產運營中實現去碳化,包括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供電,并會每年追蹤進展。藍思科技與領益智造等中國大陸供應商已加入承諾。未來,就像中國臺灣的供應商逐步遷往中國大陸一樣,中國大陸供應商的部分產能,也會遷往其他新興市場。這是市場的邏輯。長期以往,中國企業將在實現先進制造與綠色制造的同時,向海外延伸自己的供應鏈,擴展全球市場。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