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EV)普及、帶動微控制器(MCU)需求急增,日本半導體大廠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傳出將砸約480 億日圓,將MCU 產能擴增一成。
日經新聞17日報導,瑞薩計劃砸下約480億日圓于日本國內3座工廠內導入制造設備,目標在2026年結束前將MCU產能較現行提高一成,主因EV普及、帶動MCU需求急增。
據報導,瑞薩計劃在2025年2月之前在旗下核心據點那珂工廠內導入40納米(nm)MCU制造設備、2025年3月之前在川尻工廠內導入130nm MCU制造設備,另外,于2014年關閉的甲府工廠也因來自EV的需求增加,因此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重新啟用,并將在2026年8月之前導入成膜用制造設備。
報導指出,那珂工廠和甲府工廠新導入的制造設備月產能為1萬片(以12吋矽晶圓換算)、川尻工廠為月產2萬9,100片(以8吋硅晶圓換算),以8吋矽晶圓換算、上述3座工廠新設備相當于瑞薩整體1成以上產能。
據報導,因日本經濟產業省為了強化半導體生產、會對相關投資給予補助,而瑞薩對上述3座工廠的投資額中、經濟產業省將補助159億日圓。
瑞薩17日上揚0.27%,收2,046.5日圓,創約14年8個月來(2008年10月1日以來)收盤新高紀錄。
永不言敗的瑞薩MCU
瑞薩電子在過去十年的前五年一直是最大的MCU供應商,霸主地位可謂是牢不可破,但在2016年,NXP與Freescale的強強聯手不僅讓瑞薩電子痛失MCU龍頭寶座,還蠶食了其在汽車芯片領域的市場,要知道在2014年以前瑞薩電子控制了全球車用MCU芯片市場近40%的份額。
除了份額的丟失,瑞薩電子接連關閉的工廠也成為了謠言的導火索。從2011年3月至2021年7月,瑞薩電子在日本的生產據點從22座將進一步縮減至8座,這8座中不包括即將關閉的山口工廠。早在2018年6月,瑞薩電子就曾宣布旗下100%持股子公司Renesas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Ltd.所屬的山口工廠將在「今后2-3年內(2020年-2021年內)」進行關閉,但由于庫存和生產要求,該座工廠關閉時間延至今年6月底。
接連關閉的工廠使得瑞薩一度傳出了“汽車電子將死”的消息,但事實證明,這只是瑞薩電子策略的一部分。一方面這些被關閉、出售的工廠使用的制程較為低端,比如上述提到的山口工廠采用的是較老的6英寸硅晶圓產線,和8英寸/12英寸產線相比、生產效率低。
另一方面就是瑞薩電子的fab-light策略。早在2010年,瑞薩電子就宣布未來將朝著輕工廠戰略邁進,使用代工廠生產 28 納米及以下的器件,且它不再投資新的晶圓廠。不過由于近些年暴漲的汽車芯片需求,戰略也有所調整,比如在上個月,瑞薩宣布將向2014年10月關閉的甲府工廠(山梨縣甲斐市)投資900億日元,目標在2024年恢復其300mm功率半導體生產線。
除了提高本身晶圓廠產能,瑞薩電子還積極擴大委外代工,加大臺積電、世界先進等訂單,此外,今年2 月宣布入股臺積電熊本廠、取得約10% 股權的日本電裝作為瑞薩的主要股東之一,待臺積電熊本廠量產后,將有助提高瑞薩車用芯片供貨能力。
據日經報道,瑞薩在2021年9月底擬定截至2023年為止的產能預估,計劃在2023年結束前,將車用芯片及MCU供貨能力提高五成。其中,以8英寸晶圓換算的高階MCU供貨能力將提高至每月4萬片,較2021年第四季增加五成,此部分將仰賴晶圓代工廠產能支持。低價位MCU供貨能力將提高至每月3萬片,較2021年第四季產能提高七成,主要來自瑞薩自有產能提升。
近年來,除了布局汽車電子外,瑞薩也一直在積極投資,擴大在汽車以外的業務范圍,向數據中心和消費設備等領域發展。被NXP超越后的5年,瑞薩電子更是收購頻頻。
2016年,瑞薩電子宣布32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模擬IC大廠Intersil,該交易案已于2017年2月完成,Renesas前任執行長吳文精指出,Renesas的MCU與Intersil的電源管理/混合訊號IC結合,適用從物聯網到工業4.0的所有東西;2018年9月,瑞薩宣布以約67億美元收購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DT),并于2019年3月底完成收購;2021年2月,瑞薩電子宣布將以49億歐元(59.2億美元)收購Dialog,此次收購于去年8月底完成,旨在將其芯片投資組合擴展到汽車以外的領域。
在去年五月,瑞薩電子宣布買下美國從事機器學習模型開發的新創企業Reality AI,結合自家 MCU 產品,提供給推動 AI 應用的產業、以及汽車用途等。瑞薩電子表示,這筆收購預計將于2022年年末前完成。
與此同時,瑞薩還在Arm和RISC-V MCU上發力,對于這家日本巨頭來說,未來可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