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體消費市場低迷的前提下,乘著電動汽車以及工業領域的需求東風,去年碳化硅產業普遍獲得亮眼的業績增長之后,今年以來繼續展現出逆勢上升的趨勢。
近期海內外多家碳化硅產業鏈企業陸續公布了2023一季度財報,統計了包括Wolfspeed、ST、英飛凌、安森美、三安光電、天岳先進、華潤微、露笑科技、晶盛機電、斯達半導等企業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情況,這些企業覆蓋了從襯底到芯片設計、芯片制造等產業鏈上下游各個領域,從中可以簡要分析碳化硅產業今年的發展趨勢。
編輯搜圖
碳化硅襯底龍頭營收大漲,價格下行壓力拖累利潤
在這次統計的企業中,涉及碳化硅襯底產品的有Wolfspeed、ST、安森美、天岳先進、露笑科技、晶盛機電、三安光電。不過比如ST、安森美等半導體大廠主要是通過收購布局碳化硅襯底,為自家功率半導體業務保障供應,碳化硅襯底也沒有在公司營收中體現。
另外像露笑科技、晶盛機電、三安光電由于都各自擁有規模較大的主營業務,比如露笑科技早期的漆包線、目前光伏發電站業務;晶盛機電的半導體設備及服務營收占比高達80%,余下的材料業務中目前也主要是坩堝、金剛線等產品,碳化硅襯底雖然已經有客戶形成采購意向,但當前仍未產生較明顯的營收;三安光電的LED業務占總營收的75%以上,碳化硅襯底實現雖然已經批量出貨,但收入在整體業務中占比極低。
Wolfspeed作為全球最大的碳化硅企業,根據其2021財年的數據,其碳化硅襯底收入在營收中占比45%,碳化硅器件收入則占55%。在2022財年中,Wolfspeed表示營收得益于來自功率器件的收入大增,相對之下由于Wolfspeed的碳化硅襯底產能仍在擴充階段,部分產能尚未形成出貨,所以2022財年襯底收入占公司營收比例下降至33%左右。
2023財年Q3(截至2023年3月26日) Wolfspeed營收2.29億美元,同比增長21.6%;但虧損卻從上個財年同期的6650萬美元擴大至9950萬美元。首先在營收上,Wolfspeed在這個財季中的增速相比前幾個季度是有明顯減慢的,這可能是受到整體市場對后市的擔憂影響,前面提到作為公司主要增長驅動力的功率器件,需求增長放緩。
在需求放緩的情況下,市場影響產品價格下滑,因此在本財季Wolfspeed的毛利率也是低于過去幾個季度的平均水平的,僅為29.8%。此前甚至有消息稱,車企展開大規模降價的背后,是將成本壓力轉移到供應商,向供應商進行壓價。
另一方面是今年一季度Wolfspeed在加緊投入到其位于美國紐約州的全球最大8英寸碳化硅晶圓廠建設中,這家工廠在4月底宣布正式啟用,可以推測一季度Wolfspeed在設備采購以及試生產方面投入的支出會較大。在該財季的財報中,Wolfspeed也表示公司將繼續專注于業務投資,以擴大產能規模,支持未來的增長。今年2月,Wolfspeed還宣布計劃投資超過20億歐元在德國興建新的8英寸碳化硅晶圓廠,未來產能擴充的資本投入規模還將會繼續擴大。
類似地,作為國內碳化硅襯底龍頭的天岳先進同樣存在營收大增卻持續虧損的情況。2023年Q1,天岳先進實現營收1.93 億元,同比大增185%,環增31%;而凈利潤雖然虧損2815萬元,但同比虧損有所收窄。
對于營收增長情況,天岳先進此前產能較大比例是在半絕緣襯底上,主要用于射頻領域,但近年來新能源的需求爆發,需求轉向導電型碳化硅襯底,因此公司去年在調整原有濟南工廠產能,加大導電型襯底產能的過程中出現過產能下滑情況。
而擺脫產能調整帶來的影響后,今年一季度終于恢復營收表現。與此同時,天岳先進的上海臨港工廠也在加速建設中,在四月底發布的2022年年報中顯示,該工廠已經完成第一階段的機電安裝,年內即將量產。因此在一季度新工廠的人力支出等成本加大,對凈利潤也有所影響。
總體而言,當前對于碳化硅襯底企業而言,一方面的壓力是來自于汽車行業景氣度下降,車企將降價成本轉移到供應商,導致上游利潤進一步被壓榨;另一方面是擴產帶來的資本支出壓力。但營收上漲仍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工業等領域對碳化硅功率半導體的需求仍具有上升空間。
汽車、工業市場依然是增長的最大動力
2023年一季度,ST營收42.47億美元,同比增長19.8%;凈利潤10.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40%,利潤率為24.5%。英飛凌營收41.19億歐元,同比增長24.9%;凈利潤10.8億歐元,同比增長近42%,利潤率也高達28.6%。
安森美同期營收19.6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環比下跌7%,但仍超出了此前的業績預期。安森美表示營收表現主要得益于工業領域收入以及碳化硅產能改善所推動,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收購EFK工廠后的第一季度運營成本大幅高于預期,導致毛利率下跌,該季度安森美凈利潤4.62億美元,同比下跌13%。
而從營收增長推動的業務來看,安森美在汽車市場的收入同比增長38%,占到總收入的50%,同時汽車和工業終端市場合計占總收入的近80%,創下了公司歷史新高。
英飛凌汽車電子事業部收入同比大增35%,在業績說明會上,英飛凌表示增長主要來自碳化硅以及ADAS業務。按照2022年Q4的說法,英飛凌在去年最后四個月中獲得了高達30億歐元的碳化硅訂單,并預期2023年碳化硅業務全年收入為4.5-5億歐元之間。
訂單情況從英飛凌近期與Resonac、天岳先進、II-VI等碳化硅襯底供應商簽訂多年供應合作協議也能夠預見,顯然目前英飛凌產能無法滿足客戶訂單需求增長,因此未來還將會繼續加大產能投入以及拓展供應商。
ST的三大產品線中,汽車和分立器件產品收入達到18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43.9%,占到公司營收的42.5%。汽車與工業領域的收入高于預期,部分抵消了消費電子領域的收入下降,財報顯示,目前ST在汽車、電力能源和工業領域的在手訂單要到2024年才能順利出貨。
在碳化硅方面,ST表示公司在碳化硅領域2022年的市場份額約40%,預計在2025-2026年實現20億美元的銷售額。長期來看,當碳化硅市場規模達到150億美元時,公司將占到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
華潤微和三安光電目前碳化硅產品在其營收中占比較低,但也是由于較低的基數,在2022年年報中也看到相關產品的收入增幅巨大。三安光電去年碳化硅產品,包括襯底、功率器件等銷售同比增長超過900%,華潤微在去年汽車電子領域收入同比增長185%的同時,碳化硅器件整體銷售規模也增長超過2倍。
斯達半導主要收入來源是IGBT模塊業務,占到營收的80%以上,另外也有自研IBGT、SiC MOSFET單管等產品銷售。今年一季度斯達半導營收7.8億元,同比增長43.8%;凈利潤2.06億元,同比增長36.6%。在去年斯達半導的車規碳化硅功率模塊已經在小鵬G9上大規模供貨,并應用于主驅中。包括IGBT、SiC MOSFET產品,斯達半導目前都在持續加速自主化,4月的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表示其自主車規級SiC MOSFET芯片預計今年就能向主驅電機控制器客戶批量供貨。
目前碳化硅產品的主要需求來源是汽車和工業市場,盡管汽車市場今年展現頹勢,但在市場數據中能夠看到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即整體汽車市場縮量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量還在逐步增加,因此未來汽車市場對于碳化硅的需求仍然會具有很長時間的需求增長空間存在。
不過在經濟大環境還未有明顯的逆轉跡象時,確實也存在一些風險,包括目前光伏市場的增速放緩,汽車市場的進一步下行等等。整體來看,主流的碳化硅產業鏈廠商在財報中對今年后續市場的發展都普遍持有樂觀態度。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