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國產芯片即將打響銷售業績保衛戰的依據是什么?可以分為理論依據和市場依據:
1
理論依據
理論依據,要從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來看,宏觀和微觀的區別是,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的研究對象是單個,而宏觀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而宏觀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
基于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分析和判斷,預測2023和2024年的國內芯片市場都不會太好,新增市場緩慢,存量市場飽和,更多的競爭廠商還在不斷加入,市場競爭加劇。
2
市場依據
所處射頻賽道,市場感受很明顯,市場容量有限,競爭廠商太多,各自為了銷售業績拼盡全力。
芯片產品本身就是標準品,同質化是正常現象,芯片比拼的是技術領先,加快迭代速度。國內除了A公司之外,極少公司有這個能力真正實現技術定義,技術領先,基本上都是跟進國外的技術和產品定義。
面對銷售業績下滑,卓勝微在2023年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2023年至2025年,銷售業績目標分別是42億、51億、62億人民幣;而卓勝微在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6.36億元,歸母凈利潤21.39億元。但在這次股票激勵計劃里只有銷售業績目標,沒有提到利潤目標。
卓勝微本月14日公告稱,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1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46.50%,預計一季度凈利潤同比降74.09%至79.1%。可以看出,一場銷售業績保衛戰迫在眉睫。
另外有市場傳聞,國內一家MCU上市公司計劃兩年不盈利,也要確保銷售業績和市場份額。MCU是個很細分的賽道,各種國產MCU公司有100多家,各細分市場面臨很大的去庫存壓力,各細分賽道也是一堆的MCU公司在競爭,最后一定會殺到負毛利,完成洗牌結束。
我想其他芯片賽道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幾年前成立的創業公司都開始推出產品,搶奪市場,爭做銷售業績。在國內,不擁擠的賽道基本見不到,每個賽道的頭部企業想守住業績并持續發展,后來的芯片創業公司想多搶客戶,實現快速業績增長。
為了實現銷售業績能夠持續增長,有實力和資本的公司開始跨賽道競爭,例如做射頻前端芯片的去做模擬芯片,做模擬芯片的去做射頻前端芯片。
通過和獵頭的交流得知,進入2023年后,芯片銷售人才招聘比之前火熱,薪水也高到離譜。看起來,現在銷售人才成了芯片創業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
當然,很多人會質疑,難道國產替代都已經完成了嗎?之前不是說芯片的國產率很低嗎?那么大的市場空間去哪里了?不難理解,大芯片、高端芯片、復雜芯片、有專利門檻的芯片,我們短時間內都搞不定,而這些芯片的總金額很大,占比很高。越是血拼的地方,往往都是短平快的芯片,之前越是這些芯片越好拿融資,快速有產品,快速有業績,市場規模還不小,有機會快速上市。
就這樣,走到2023年,慢慢都成為了現實,國產芯片公司正在打響銷售業績保衛戰和爭奪戰。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