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在忙于去庫存時,IGBT幾乎成了唯一的例外。不僅價格漲翻天,業界更以“不是價格多高的問題,而是根本買不到”來形容缺貨盛況。據媒體報道,IGBT缺貨問題至少在2024年中前難以解決。此前亦有消息指出,部分廠商IGBT產線代工價上漲10%。
IGBT具有高頻、高電壓、大電流,易于開關等優良性能,被業界譽為電力電子裝置的“CPU”和新能源“芯片”,電動車之所以具備碾壓燃油車的加速體驗,和這枚“心臟”的作用不無關系。隨著車用、工業應用所需用量大增,而產能擴增緩慢,客戶認證需時間,加上特斯拉釋出大砍碳化硅(SiC)用量75%消息,讓可能成為替代方案之一的IGBT更受追捧。
到底有多缺?全球知名元器件分銷商富昌電子公布了2023年半導體產品Q1貨期,當前英飛凌、IXYS、安森美、ST等主流功率器件原廠的IGBT產品及其相關配件交期均較長——在50周左右徘徊,最高達54周,超過一年,MOSFET的交期也類似,貨期處于長周期區域,與前兩年缺芯時期表現基本一致。

圖源:芯師爺3月23日的文章《半導體IGBT的高光時刻》;貨期更新日期為2023年2月17日
據悉,IGBT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軌道交通四輪需求驅動。雖然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降溫,但車用IGBT仍供不應求。供給方面,IDM廠商擴產較為緩慢。英飛凌德國新廠需等到2026年才能正式量產,安森美2023年產能已全部售罄。有供應鏈業內人士指出,在2022年下半年全球IDM的IGBT,已基本敲定2023全年供貨。
▌缺貨潮給國內IGBT企業帶來機遇 斯達半導、士蘭微已搶占市場 比亞迪等車企自研芯片
分析人士指出,海外大廠對IGBT擴產態度較為保守,不能及時滿足市場需求,令國內企業“有機可乘”。DIGITIMES指出,2021-2023年間的IGBT擴產將由中國企業主導,全球芯片短缺,導致英飛凌、三菱、富士電機等IGBT芯片供應商產品供不應求,中國IGBT企業則趁機透過低售價、及時客戶服務與穩定的供應鏈,成功打進下游客戶,并逐漸拉升產能以提高市占率。2022年上半年,斯達半導和比亞迪分別占據我國車規級IGBT市場份額的二、三名。

新能源大發展的東風,帶來了IGBT大增長的春天。東亞前海證券指出,一方面,我國是全球最大的IGBT需求市場,產業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但我國IGBT自給率不足20%,國產替代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本土IGBT產品性能已經逐漸成熟,且部分產品性能可對標海外IGBT大廠產品,加速國產化IGBT產品市場滲透,逐步切入高端市場。
得益于IGBT產品更新迭代緩慢,給予本土IGBT企業技術追趕時間,部分企業已實現技術突破,并快速搶占市場。根據2021年英飛凌財報顯示,本土企業士蘭微在全球IGBT單管及IPM市占率達到3.5%、2.2%,均位列全球第八;斯達半導在全球IGBT模塊市占率達3.0%,位列全球第六。

圖源:是說芯語4月4日發布的文章《最近缺貨漲價的IGBT國產替代有哪些》
此外,國金證券指出,2021年英飛凌功率半導體業務收入同增20%,同期,國內上市公司斯達半導體IGBT收入同增75%,士蘭微IGBT業務收入實現翻倍增長,比亞迪半導體功率半導體收入同增152%,中車時代功率半導體收入同增33%,新潔能IGBT收入同增529%。雖然海外大廠基數較大,增長率難以快速提升,但國產IGBT的增長速度之快仍是市場的一抹亮色。
從國內IGBT廠商的具體表現來看,2015年,斯達半導收購了英飛凌的芯片團隊IR,憑借高起點一躍成為國產IGBT的頭部玩家,稱霸A00級新能源汽車市場;士蘭微的汽車IGBT在菱電電控、零跑批量供應,在吉利、上汽、一汽、小鵬、理想定點,并正式供貨比亞迪;時代電氣是軌交電網IGBT領軍企業,汽車方面進入廣汽、理想、小鵬等A級車以上車型供應;新潔能是國內MOSFET產品系列最齊全的功率器件設計公司之一,新能源車IGBT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導入。
此外,今年3月,比亞迪半導體官方發布,最新推出了SOT-227封裝IGBT/二極管系列模塊。同期,吉利科技旗下浙江晶能微電子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設計研發的首款車規級IGBT產品成功流片,新款芯片各項參數均達到設計要求。
比亞迪之外,自研芯片的車企并非吉利一家,長城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紛紛下場。市場人士表示,車企自研的優勢是不愁落地,劣勢是落地受到限制,外銷成為一個難題,誰也不想給競爭對手送錢,而第三方半導體公司則沒有這個問題。
▌高光之下仍有陰影 時代電氣、士蘭微股價大跌超6成 IGBT產品與海外大廠仍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斯達半導、新潔能和時代電氣股價自2021年11月底的歷史高點迄今累計最大跌幅達48.7%、57.1%和60.2%,士蘭微股價自2021年8月底的歷史高點迄今累計最大跌幅達60.8%。
分析人士指出,市場的快速進展增強國內市場對國產IGBT產品的信心,但高光之下仍有陰影。
首先,在產品性能方面,中國的IGBT器件制造商與海外大廠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工作在大電流、高電壓、高頻率的環境下,IGBT芯片的可靠性要求較高。國內IGBT大廠們多為IDM企業,建立年限普遍較短,研發甚至是產線工人經驗并不如海外大廠豐富,工藝提升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具體應用中,國內產品的性能參數與海外大廠產品也有所差距。其次,由于IGBT器件的認證周期較長,先發者積累客戶信任,建立市占優勢,在高營收的基礎上,其投入的研發費用和產線投資比國內更高。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