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牽動每一個中國人心的必是釣魚島歸屬爭端問題,近日日本一波又一波的從主權宣示、登島祭祀、捐款購島到簽購島合同的侵島行為頻繁上演,從國家高層的譴責、外交抗議到民間保釣、游行示威,更有人在互聯網里發起抵制日貨的號召,并名列了詳細的品牌及說明:為什么要抵制日貨? 購買100元日本產品= 為日本人繳納增殖稅20元,繳納消費稅13元,所得稅17元,共計繳納各種稅金50元,其中:用于“大日本皇軍”造武器支出9元,用于日本公益設施建設支出16元,為日本人福利性支出12元,為日本反華爭取國際空間政治資金支出10元,其他支出3元。您實際獲得的價值是20元……從這一層面來看,確實每一個購買日貨的中國人都成為了助長日本侵占釣島的幫兇,而如果我們都抵制日貨,看我們哪些地方可以不受影響呢?核導彈、軍工這些日本所沒有而中國強項發展的可以擺脫日本技術,服裝、食品等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可以擺脫日本,其它產業呢?曾2011年發生的8.8級特大地震“突襲”日本,三菱、東芝等部分工廠遭受重創,一時間全球很多產品處于斷貨或漲價狀態,原因在于制造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發動機等的日本核心工廠在地震中受損而停產或減產。就拿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來說,高端的變頻器因日本地震而出現惜售或漲價、斷貨的狀況,一些國內工廠也因此停工。在此我想起一個典故:元太祖成吉思汗帶領著馬背上的蒙古族,在冷兵器時代一直從東方攻占到歐洲的俄羅斯紅場,一路走來,令各民族及王國聞風或逃或降,被西方稱之為“黃禍”。在今天,對于處在全球產業鏈頂端的日本制造,以其掌握的核心技術而掌握著多國的產業發展命脈,也可謂工業制造中的“日禍”。我們在憤怒的時候不僅是要抵制日貨,更重要是如何低制“日禍”——如果沒有日本技術,我們如何去實現有序的產業發展,這才是當前國人當奮起的首要任務。
抵制日貨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比如,當你想買一輛汽車時,你可以選擇奧迪、沃爾沃、現代或是國產比亞迪等,但是沒有選買性能優良、節油、價格實惠的日本汽車也可能是你心頭的一種遺憾;當你要選擇PLC產品時,或許你可以買國產的PLC,可以買歐美羅克韋爾、西門子的產品,但是那經濟實用,靈活適用的歐姆龍PLC終是你揮之不去的對比對象。當然不用日貨與我們不過或許有一點點損失,姑且忽略。如果抵制了“日禍”,結果是什么?我們著名的國產品牌海爾、格力、康佳、聯想等電器、電子行業的品牌還能稱霸國內外嗎?不要忘了正是龐大產品中最核心一個小小電容元器件、一個小小的電腦芯片,決定著我們能不能進行下一步的生產。也正是這些小小的核心元件,我們龐大的中國卻沒有這項獨立自主的生產制造技術,只能依靠日本進口,沒有定價權。所以不管日本在中國開設了多少合資工廠,或是我們依靠日本技術而打造了多少品牌,其實我們也只是賺到了組裝程序的價值,最大的技術價值卻還是旁落日本。真正的抵制日貨,在當前,我們能真正抵制的了嗎?
美國以科技立國,他輸出的是技術;日本以產業立國,他輸出的是產業鏈的低端制造環節;而中國一直以來則以軍政立國,所以我們的航天、軍工技術一流,但是民用領域的科技卻一直與這些發達的國家相差甚遠,所以我們選擇了離我們在地理位置上更近的日本作為向全球奮進的起點,至少在當前我國民用工業在某些方面還不能完全擺脫日本技術的桎梏,這需要每一位致力于中國工業制造的研究者與制造者的努力,更需要國家對此的重視與大力扶持,我們才能十足地有對日貨與日本技術說“不”的底氣!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