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追尾、39人死亡、200多人受傷,這一切都注定了“7•23”將伴隨溫州高鐵事故帶來的傷痛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痛定思痛,我們應當反思,723事故成為高鐵獲得新生的起點。
安全、快速、大容量、節能環保一直都是高速鐵路的閃光標簽,也因此備受各國的重視,在近幾年來得到飛速發展。作為高鐵發展的典型,中國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后來居上,高鐵里程已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種快速發展中卻隱藏著不少的隱患,而這次事件則用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的致命弱點:我們喜歡漂亮的硬件(車與速度),卻經常忽略不太擅長的軟件(系統軟件和內部管理)。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慘劇,卻硬生生奪去了數十人的性命。因為這次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出現在軟件上,而不是硬件上,而這個軟件既包括系統的軟件,也包括內部管理。作為中國鐵路高速化領域的老師,日本在事故發生之后,并沒有批評具體車輛技術問題,而是指責中國現在擁有的高鐵缺乏統一車輛、線路、信號的綜合系統。如果有統一的行車調度指揮,明知前面停有故障車,還會指揮后面的車開過去嗎?如果高鐵上有完善的安全檢測系統,可以檢測前方幾公里線路上有障礙物就會自動停車,追尾還會發生嗎?如果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通訊控制系統“自動閉塞系統”真如供應商所說的正常運行,不是可將高速運行的兩列動車組的間隔時間控制在5分鐘而不發生追尾嗎?哪怕有一個如果成立,事故便不會發生。
高鐵存在的問題,跟我們企業生產的產品中存在的問題如出一轍。論硬件,我們的產品跟國外的高端產品使用的硬件并沒有差別,可以做到完全一樣,但是,我們卻做不出跟別人一樣高性能、高質量的產品,差距在哪里?也是軟件!這個軟件,既包括產品的系統軟件,也包括生產產品的流程和工藝。
軟件是一種智力創作產品,是生產者智慧的結晶,不能通過簡單地復制而獲得,因此提升也很困難,但這卻是我們走向高端的必經之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