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湖北武漢開幕。會后,中國信通院院長余曉暉接受了紅星資本局等媒體的專訪,談了有關于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最新情況。
余曉暉認為,當下我們極大程度推動了5G在工業里的應用,以及工業的數字化轉型。再繼續往下發展,還有很多路徑要探索,中國有非常大的空間去創新,這也是中國工業體系里,用我們自己的優勢技術跟工業相結合的重要方向。
“我認為5G+工業互聯網將呈現一個‘雙曲線’發展。我們通過5G技術,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去變革工業體系,實現推動工業和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從而實現轉型升級;同時這里會產出很多新的賽道出來,新的動能、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說過去我們是沒有工業5G的,現在可以在工業5G里生產出新的方向。”
談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
推動整個工業體系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變革
大會開幕式上,舉行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全面建成發布儀式,標志著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5+2”國家頂級節點全面建成。
此次發布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由“武漢、廣州、重慶、上海、北京”5個國家頂級節點和“南京、成都”2個災備節點組成。
“5+2”國家頂級節點全面建成,集中打造了自主可控、開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標識解析體系,開啟了工業互聯網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篇章,標志著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創新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這樣一個體系,目前我們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工業互聯網標識的產業實踐,在覆蓋行業的門類和深度上面,我覺得這些實踐在全球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余曉暉表示。
他解釋,標識可以理解為“身份證”,相當于給每一個設備,每個產品,甚至包括物理設備,數字對象發的全生命周期身份證,會一直伴隨著設備直到不再使用為止。
解析則是一個分布式的標準化的計算體系,這個計算體系可以查詢標識背后的這些信息,比如說一個設備、產品,它背后是誰生產的,誰制造的,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藝等等,都可以通過標識解析體系來去查詢。
“這樣的話就可以讓產品數字化,讓它的數據可流通,我們就可以全生命周期的對其進行管理。”余曉暉指出,這可以實現工業體系里供應鏈管理、產業協作、生產協同等。
實際上,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呈現了“樹狀結構”。最底下是企業節點,會接到上面的二級節點,再接入國家頂級節點,而頂級節點會與全球互聯。二級節點是跟行業或區域去結合,企業節點則會到具體的業務流程、生產流程。
余曉暉認為,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頂層架構設計完成以后,下面會擴展更多的二級節點、企業節點,有更多的深度應用,也通過標識讓更多的產品和設備可以數字化,讓其的數據流動,從而推動整個工業體系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變革。
談“512工程”:
5G與工業的雙向賦能
2019年,工信部印發了《“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明確到2022年,將突破一批面向工業互聯網特定需求的5G關鍵技術,“5G+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垂直領域“5G+工業互聯網”的先導應用,內網建設改造覆蓋10個重點行業;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內網建設改造標桿、樣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目前,“512”工程已高質量完成。
實際上,“512工程”完成的不僅如此。“從覆蓋的范圍來說,從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到產業鏈供應鏈,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環節。”
余曉暉指出,“512工程”極大程度推動了5G在工業里的應用,極大推動了工業的數字化轉型。目前中國5G基站,在全球的數目是最多的;同時工業體系變革中,數字化轉型中應用5G的范圍和深度在全球也是遙遙領先。
“5G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有一個新的賽道新的技術去和工業互聯網、和工業數字化轉型結合,推動了整個工業體系的變革。”
余曉暉舉例,比如通過5G應用,可以實現產線的柔性化;通過5G和智能計算的結合,也可以進行高質量的自動化質量檢測。
余曉暉強調,512不僅推動了工業的體系變革,也推動了數字產業本身。“某種程度上5G可以給工業賦能,反過來工業應用給5G也可以賦能,是雙向賦能的過程。它提供了大量的場景和技術需求,倒逼著5G不斷地改進自己技術,去思考更多的場景。”余曉暉指出,這樣給中國5G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和發展方向。
談機遇挑戰:
5G切入工廠生產環節仍是挑戰
那么5G+工業互聯網當前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解決?余曉暉表示,在推動5G+工業互聯網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挑戰和需求,是以往4代移動通信技術里面不會面臨的。“以往是以個人消費為對象,沒有像現在5G這樣涉及生產場景。”
余曉暉指出,工廠有特定的技術要求,要求上行寬帶高,下行寬帶反而要低,跟個人用戶完全不同。“另外工業里面一個非常關鍵的就是確定性,這個是工業的一個特質,我們很大程度上需要滿足這些要求。”
這意味著,過去工廠沒有建5G網絡,5G如何切入生產環節也沒有經驗,國內需要做一個全球化的探索。
“我們再去做和工業結合的時候,其實工業網絡已經在那了,但都是有線網絡,不光是中國,全球的工業體系,都是以有線為主,無線網絡占不到5%。”
“這種情況下,如何改造工廠是難點。”余曉暉表示,即便芯片模組可以降到很低的成本,但和場景結合仍然需要每個行業每個工廠去探索,這里面面臨著解決切入路徑與標準化和可復制的問題。
相當于某種程度5G+工業互聯網,我們做完了0到1的突破、1到10的突破,現在可能是從10到100到1000,甚至到1萬等更大范圍的擴展。我們還有大量路徑探索需要去尋找,去總結出更多標準化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余曉暉介紹,目前為止,我國在5G的適應工業場景,包括上下行帶寬的設計等很多方面已經有所突破。需要進一步解決的是,超高可靠低時延的確定性網絡,這個在實驗線上已經可以做到,但是在大規模的推動方面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此外,余曉暉指出,在5G+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中,除了工業企業、設備提供商、4大運營商外,集成商也非常重要。“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從具體的場景具體的路徑上來說,我們去做大規模復制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去做的。”
下一個階段,將是“5G全連接工廠”。“但并不意味著所有設備所有工業元素都是要5G連接,它想強調的是,在技術和成本有優勢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去用5G連接,實現產線的柔性化,實現整個體系的扁平化,這將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