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達沃斯論壇,關注的焦點是中國制造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制造一直都是中國人的驕傲,它不僅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以它特有的低成本滿足了全世界人民對物質生活的極大需求。然而,現在中國制造卻面臨著多方面的困境,前途迷茫。
最近幾年來,中國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漲,“招工難”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制造業,據統計,越南和印度分別以1000元和600元的制造業人均工資大大削弱了中國制造長期以來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因為這一數據在中國東部沿海已經高達2500元至3000元,即使是在中國的內陸地區,也已經無法跟越南和印度相比了。最典型的案例是,曾經以40%的球鞋生產量而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制造基地的中國,早已經被越南拋在腦后。
今年以來,曾經一直堅持“去工業化”的美國,從總統到企業家都在不斷呼吁“重新回歸制造業”,希望通過未來20年發展高端制造業,重構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企圖用“機器人”打敗“人”,實現“再工業化”。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歐盟區成員國也逐漸就“再工業化”達成一致,重振歐洲工業。歐美等國正在借“再工業化”重新搭起貿易壁壘,并且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規則,重奪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在這一點上,他們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中國制造業正在被各方勢力圍追堵截。
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已經被削弱,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這一點在中國的變頻器產業顯得尤為明顯,國產品牌的產品大多都集中在中低端,即便如此,這些產品中的核心元器件也來自國外。僅依靠在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配套等方面的優勢支撐,中國制造業還能有多長時間來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業未來的路在何方?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一份子,變頻器的生產廠商們,你們又是否在這個秋季感受到了陣陣涼意?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