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未來科技創新合作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科技賦能未來、創新引領發展”為主題,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受邀出席,就如何推動世界各國加強科技開放合作、通過科技創新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議題參與討論并發表觀點。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
以下為部分演講內容分享
感謝主持人的介紹,剛才發言的領導、專家、大使和企業的掌門人,從學術研究、國家政策、市場應用等多個領域論述了智能制造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未來科技創新對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我從中受益匪淺。
我想從霍尼韋爾——這是一家多年從事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研發的美資企業——的經驗和理解出發,分享一些自己對智能制造的心得體會。
1企業實踐智能制造,必須首先打好基礎,練好內外功。
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制造轉型的四個階段:精益化、自動化、互聯和智能,精益化是實現后面所有進步的根基,數字化、自動化等技術無法替代精益化,卻可以幫助企業不斷改善精益化水平、突破精益化瓶頸。
堅持精益生產就是霍尼韋爾卓越運營體系的主線,兩手抓兩手都硬,我們一直在創新技術手段,從上世紀70年代的DCS、到后來的IOT,應用層的MOM系統,本質上都是支撐、拓展、改進卓越運營體系的手段和途徑,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成倍放大了精益的效果,降低能耗,提高產率,加快市場需求響應速度。
2第二,實踐是檢驗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我所說的實踐就是可衡量的產出效果,也就是方案是否給企業自身和客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企業探索智能制造,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案可以照抄,必須結合自身實踐量體裁衣,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可以說,霍尼韋爾向客戶提供的每一項解決方案,都是在自己的工廠千錘百煉實踐過的。
以霍尼韋爾全球認證世界級工廠——蘇州碼捷工廠為例,從2008年建廠開始,沒有一天不在探索改進精益生產流程,在人員隊伍規模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產值增長了8倍,成本顯著降低,交付率大大提高。不僅如此,霍尼韋爾在全球收購的各類企業的產品形式各樣,規格質量要求千差萬別,各自市場要求和特點也彼此不相同,但均在碼捷工廠實現了高效率、成規模、柔性和彈性生產,極大地拓展了霍尼韋爾的利潤空間。
蘇州碼捷工廠
碼捷工廠是霍尼韋爾認證體系中首家世界級工廠,也是最快實現登頂世界級工廠的紀錄保持者,正在向業界公認的全球燈塔工廠目標邁進。
3第三,智能制造不是無人制造,人機有機結合、實現人機的最大效用才是最終目的。
霍尼韋爾認為,企業應該結合實際,探索人工和機器最佳組合方式。機器和人沒有優劣之分,加強協同和相互促進才是精益生產的核心追求。人和組織的發展是精益生產體系和信息化實踐的堅強保障,也是霍尼韋爾卓越運營體系在全球超過140家自有工廠推行成功的關鍵要素。
還以碼捷工廠為例,工廠員工約1000人左右,并非如有些工廠那樣,無人或僅有少數人,但單位員工產值遠高于其他企業。因此,霍尼韋爾在服務客戶時,也盡力避免唯機器論、人力無用論等誤區,轉而為客戶設計少裁員甚至不裁員實現更高產值的方案。
智能制造離不開科技創新,智能制造本身就是一種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又給智能制造提供了無限的想象、應用和拓展空間。霍尼韋爾將持續投入力量,將我們的好東西更多地分享給客戶,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長,攜手探索更美好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謝謝大家!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