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型目標“瞄準”高效、優質、環保
一簇簇齊整的金針菇從裝有培養基的玻璃瓶中冒出,排著隊在車間的生產線上穿梭,幾位工作人員做著檢測、分裝工作。這是記者在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該企業從2010年起研發的這條“瓶栽金針菇工廠化自動生產流水線”靠著機械化、智能化,平均日產金針菇可達35噸,而且能夠實現料菇比率精量化、產品質量標準化。
丹陽市處在長三角經濟圈腹地,工業經濟發達,在國內素有“眼鏡之都”“燈具世界”的美稱。人力、土地等資源相對于欠發達地區更為緊張的狀況下,如何保證農業的發展。丹陽選擇依靠科技走高效優質的轉型之路。市委書記童國祥介紹說,多年來,丹陽市堅持把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富民強市的重要戰略,用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路、市場化手段,推動現代農業跨越發展。目前已基本實現農業規;、園區化、產業化、組織化,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農業現代化新格局。
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丹陽市培育了優質稻米、設施園藝、優質畜禽、特色水產等十大優勢產業帶,加快推進區域化布局,構建了“三條走廊、五大板塊”的現代高效農業總體布局。目前該市高效農業比重達到38.1%,高于江蘇省12.25%的平均水平。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丹陽市高度重視環境友好,在生態農業建設中進行了有效探索。記者在圓通農機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看到秸稈固化成型設備不停“吞進”秸稈,并將壓縮固化后的燃料小塊“吐出”,旁邊的生物質燃料鍋爐可同時配用熱水器、取暖器、蒸飯箱等。據介紹,燃燒2噸固化后的秸稈塊相當于1噸標準煤,可促進節能減排。每噸秸稈收購價約為300元,農戶叫好。
2011年丹陽市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達95.8%,其中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96.3%、畜禽糞便利用率達96.7%。圍繞著高效、優質、環保轉型升級的目標,丹陽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正在加速。2011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52%。
農業創新主體“鎖定”龍頭企業
碧綠的茶園中,一棵棵茶株吐著綠芽,這里是吟春碧芽茶場。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蘇省首批農業科技型企業,其“萬畝生態科技茶園”是國內茶領域院士陳宗懋專家團隊的有機茶葉研發基地。
看似普通的茶場卻“別有乾坤”,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茶園生產和茶葉加工諸多環節帶來技術突破,改變著傳統的茶葉生產流程。公司新建了5500平方米的研發中心大樓,今年又爭取了國家863計劃項目——“吟春碧芽綠色智能農業裝備技術研發項目”,成為今年國家863計劃項目中唯一的農業項目,獲得國家財政1052萬元的研發支持。
像吟春碧芽這樣涌動強烈創新激情的農業企業在丹陽市還有很多。
“丹陽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一些產銷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已步入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營績效的發展軌道。”丹陽市副市長趙立群介紹說。
丹陽市政府將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作為調整企業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的關鍵,不遺余力地推進重大技術和關鍵項目的引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薦,及時為企業做好服務。丹陽市農委及時聯系上級農業部門,幫助江南食用菌成功申報“種子工程”項目,引進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李玉在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幫助企業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拓展食用菌深加工研發項目。現在丹陽農業領域已建立吟春碧芽、江南生物2個院士工作站,大亞木業則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研發中心,正大油脂、吟春碧芽建立了國家級研發中心。
在政府支持下,農業企業不斷加大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促進新品開發,延伸農業產業鏈。江南面粉從面粉加工的副產品麥麩入手,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的小麥膳食纖維和小麥胚芽油。正大油脂建立國家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并利用油脂加工的副產品餅粕生產功能多肽,前景廣闊。目前丹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已達到4.18∶1。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