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業災害多發?我國對于農業防災減災的重視程度如何?未來農業領域防治自然災害的重點在哪里?8月29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中國農學會農業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孫忠富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如何看待這次東北、華北地區暴發的規模空前的蟲災?
孫忠富:大規模暴發病蟲害實際上也不是近兩年才有。歷史上,病蟲害本身的發生、發展、規模,包括它的流行,實際上有其自身的一些規律,比方說它每一代的繁殖時間。其自身規律有一個大小年的問題,過幾年它必定有一個大暴發,但是發生的程度主要還是與氣象有關。
《中國科學報》:關于農作物自然災害的監測,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孫忠富:做好農作物自然災害的監測工作有幾個層面。一方面是植保站的層面,要有技術人員經常到現場巡視,以及時發現問題。植保站的人力有限,全國這么多種作物,光靠這些人遠遠不夠。所以,另一方面,在自動化的策略層面,要大力推廣網絡、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空間技術(衛星遙感)在農作物監測過程中的應用。
采用圖像、視頻等科技監控手段,田地里有蟲子馬上就能看到,蟲害什么時候開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前知道,用少的成本實現全面監控。
另外,還應加強對環境變化、氣象變化的研究,研究病蟲害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找出規律。通過這些研究,可以在病蟲害發生之前提前預測,知道是怎么變化的,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大致在什么時候發生。
實際上,這些方法有,但怎樣大面積地、系統地推廣,肯定還有很多問題要研究、完善,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需要總結。設備的投入、人的投入、人力的成本,都需要綜合考量。
《中國科學報》:物聯網技術用于農業領域的防災減災的進展怎樣?前景如何?
孫忠富:我們做的物聯網技術最初不是針對病蟲害,但是完全可以應用在這方面。之前我們的實驗室主要做小麥的苗情研究,從小麥的播種到整個生產過程,長勢如何、病蟲災害,我們都可以用物聯網的技術監控它的生產全程。
物聯網技術的原理是,我們在全國主要的小麥生產地安放了大量設備,主要是檢測氣象條件,比如溫度、水分、降雨,地下的土壤、水分。未來我們還要監測小麥的營養成分。另外,我們還有圖像、視頻的系統,監測小麥的長勢、長多高、什么時候開始開花吐穗,F在的視頻清晰度已經可以發現蟲斑、蟲子。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