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物聯網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芯片,用這些傳感器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再通過局部的無線網絡、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各種通信網路交互傳遞,從而實現對世界的感知。物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將會使農業生產方式產生重大變革,會急速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問題上面臨的種種問題。
2現存問題
2.1生產者規模小,產品不標準
以零散農戶為個體生產單位居多,以公司為生產單位的少,生產規模偏小。帶來的問題是,農業生產管理偏向個體化,往往是一個農戶管理幾畝農田或果園、菜地。管理沒有統一的參考依據,采取管理措施不統一,產品難以標準化。成為產品走向大市場、出口國際的障礙。
2.2勞動力短缺,傳統管理模式難以為繼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村老百姓從事農業意愿降低,農業生產勞動力會持續短缺,依靠大量勞動力耕作、管理的傳統農業模式難以為繼。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國穩定發展第一要務,不可停止,不可減少。發展集約化管理的精準農業迫不可待。
2.3農藥施用過量,農藥殘留嚴重
對病蟲害防治了解不夠科學,農藥施用的時機,施用的量沒有科學依據。存在施用時機錯誤,施用頻率過高,施用量過大的問題,造成產品農藥產留超標,同時增加生產成本負擔。
2.4肥料施用過量,環境危害嚴重
對土壤的理化現狀缺乏科學監測,對農作物的需肥量也缺乏精準把握,存在肥料施用過量,造成土壤板結問題和肥料淋溶污染地下水問題。
2.5灌溉管理不節約,水資源浪費嚴重
對土壤含水量情況和相應的氣溫、光照、蒸騰等指標沒有連續監測和分析,不能準確把握作物灌溉的時機和灌溉量,造成水資源浪費
2.6災害抵御能力差,損失難以承受
農業生產者,特別是以散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者,不能及時掌握極端氣候變化信息,承受凍害、澇害帶來的嚴重后果,損失慘重。
3解決目標
3.1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
結合政府農業扶持政策,建立合理制度組織零散農戶參與規;a模式,實現科學的統一標準話管理目標,也能形成區域農業產業效應,促進市場銷售。
3.2實現農業自動化生產
采用農作物生產標準管理模塊,生產設施自動化,遠程化管理模式,減少管理人員數量,解決農業勞動力持續短缺問題。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