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的突襲以及在全球的蔓延,給中國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多方面挑戰和沖擊。受疫情影響,眾多企業都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上放緩腳步,改變了企業內部以及與客戶的交流形式,這無疑對大、中、小型的工業企業來說都是一次巨大考驗。“后疫情”時代,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落地亟待解決,降本增效成為了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8月4日,2020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開幕。為期三天的云峰會吸引了包括著名經濟學家、行業領袖、生態合作伙伴、分析師等在內的60余位大咖,他們就宏觀經濟動態、企業升級轉型之路、數字化轉型的機遇挑戰等熱點話題展開探討。大家認為,后經濟復蘇的趨勢,數字化轉型是企業轉型升級并實現有責任增長的必經之路。

“聯合創新與數字化技術賦能”的圓桌對話
在創新峰會首日圍繞數字化服務的圓桌論壇上,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Gartner亞太區數字化轉型高級分析師張桐,上海應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建就疫后復蘇時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展開了深入探討。
疫情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
數字化轉型對于企業而言是較大程度的脫胎換骨,其過程中注定存在著艱難困苦。但是當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便將會以高效、敏捷的速度在數字化浪潮中成長壯大,更能有條不紊的應對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
今年上半年,對于企業來說最需要的就是通過數字化轉型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張桐表示,數字化轉型實際是每個企業的必經之路,而說到轉型成功的基石實際是數據與分析。受疫情影響,企業謀求利用數字技術或人工智能技術來降低成本的需求愈加強烈,不光是在中國,在全球范圍之內大家可能都面臨“降低成本”這個問題。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數據有更好的“變現”能力,數字化才能真正幫助企業實現有責任的增長。
張桐舉例說,在一家傳統行業的企業里面,在疫情之前大家已經想到了很多的創新方法,因為組織流程的問題,實際上它的應用是很慢的。疫情發生后,該企業通過RPA技術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為重復性工作,減少了很多的人力成本,通過這種技術的方案真正幫業務減輕了很多負擔,這是一個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子。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 張磊
在張磊看來,當數據越來越多,如何讓數據變現是實現數字化的后半場的一個重要挑戰。企業在提升數字化速度時要有明確的數字化戰略作指導,而作為服務企業,也要提升數字化應用的復用性,為客戶提供便利、降本增效。張磊認為,怎么把數據變成有價值的信息、利潤,為客戶創造價值至關重要,而這種需求隨著疫情的來臨變得愈加迫切。
技術不在乎新而在乎與場景相匹配
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企業往往會陷入追求新技術的怪圈。那么,是不是技術越新越好?是不是技術越新就能幫助客戶解決的問題越多?面對這些新技術該如何選擇?該如何為客戶所用?
對此,張桐認為對于Gartner來講,還是希望每個企業真正從自己的痛點來出發,而不是說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前幾年大數據這個概念很熱,很多企業都認為數據以后會是一個資產,即使現在沒有想好應用場景,也會用各種方法收集數據,為了儲存這些數據,搭建了很多本地的數據中心。張桐稱,如果如果數據不能使客戶相關的洞察能力提升,那數據便不是資產,是死數據。
劉建表示,新技術的創造方在推廣新技術時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于管理層來說,要新技術可以為其帶來什么樣的回報?對于底下操作層或者用戶層來說,放棄原有工作方式而改變另外一種方式,能帶來什么樣的好處?也就是說,新技術的開發、創新要到客戶現場、一線車間里,做到技術與場景的真正結合。伴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大量數據得以產生。
劉建舉例說,一個制造企業積累了很多數據,從來沒有分析過。如果你對客戶說,把這個數據從系統里面導出來,放到軟件或者云端、云平臺上,也許最多一個小時,會得到一個通過數據得出的結論,比如說你的設備是不是老化了,這個設備已經有過幾次故障,每次故障之前有沒有什么征兆,這個信息就會讓客戶大開眼界。對于客戶而言,他可以把這個結果用到將來實時去監測一個數據,只要設備放在系統旁邊,把數據連上后就可以省心了,不用整天盯著屏幕看,可以騰出時間干別的,這對客戶而言就是一個很實際的例子。
在產研一線深耕多年,張磊同樣認為,技術不在乎新,而是用好、用對,現在的技術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在客戶場景“躬身入局”,實現共創與賦能
數據化是數字化的基礎,如果數據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數據的分析價值也相對有限。不同行業、企業有著差異化的數據邏輯,而施耐德電氣會基于不同邏輯分層次解決。“在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時,我們會優先來到客戶場景,了解數據背后的價值,這是施耐德電氣要與客戶一同實現共創的原因”,張磊談道。
張磊認為,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陪伴的過程,一個是要到客戶現場去,另外一個要跟客戶有很長時間的陪伴,才能真正讓技術和客戶場景深深結合在一起,解決問題。新技術的研發需要提供者“躬身入局”,進到真正的客戶的生命周期或者客戶的運營周期里面。只有進到客戶的車間里面去,真正去了解他的每一個工序,他每個人管理上的痛點在哪,才能幫客戶解決問題。進到客戶場景里后,要先知道客戶的數據格式和數據背后真正帶來的點是什么,只有了解客戶數據的值帶來的價值和特性,才能分析出有價值的特征值出來。也就是說,企業做數字化之前要實現數據化,而數據的承接關系也要梳理清楚。
談及與客戶一同實現共創的原因,劉建認為只有通過聯合的創新和創新的落地,才能為我們工業企業真正提供智能的價值。簡單的傳感器上傳數據對于后續的數據分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必須對數據進行邏輯性的整理和清洗工作,這需要在大型的數據平臺上來實現,像工業物聯網平臺實際上就是大型的數據平臺。因此,這個工作需要不同角色的企業共同完成。
此外,在張磊看來,打造數字化能力的同時還要打造很強的線下的服務支撐能力,這樣的線上線下相結合,才能真正去幫客戶解決問題。通過特征值找到客戶的一些問題,把這些特征值變成一些洞察提供給客戶,同時再用服務能力解決客戶的問題,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服務閉環,也就是我們說的數字化的服務能力,這就需要企業將各自能力合到一起創造。
“在我看來,共創可以分為數據共創和技術企業與行業領導者的共創。”張桐介紹道,數據的共創就是說我們在跨行業利用每個人特有的數據,把這些數據放在一起做一些更深入的洞察。技術企業與行業領導者的共創則如施耐德電氣與IT企業共創,將把工業互聯網的模式推廣到更多的企業中。
施耐德電氣作為新技術的使用者和集成者,最終目的就是用新技術去賦能于客戶。施耐德雖然不是技術的創造者,但卻知道如何利用好這些技術。用施耐德對于行業的了解,對于自己產品的理解,把這個特性變成一種分析能力賦能于客戶。
這也是施耐德電氣在“生態圈”中的定位:把合作伙伴的優勢集合,最終賦能客戶提升自動化、數字化能力和綠色智能制造能力。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