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條新聞,大致意思是這樣:“中國某個知名的港口城市花巨資建造了一條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從技術層面來看,這代表著中國建造技術的領先。但從實用角度來看,這座橋上并沒有很多輛車通過。由此引發了一個經濟問題,我國的規模型經濟增長是否已經走上了沒有任何目地的絕路橋”。
我國的基礎設施一直都具備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似乎大多數投資并沒有放在真正的需求之上。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到各個行業中去,多數時候只是為了拉動GDP的增加。這種不合理的投資決策機制,完全忽略了社會真正的供需關系,只看到短期高增長帶來的利益,而短期誘惑最終又將演變成了長遠發展的禍害。
在鋼鐵、冶金、風能等行業中,它們的加速發展和擴張,的的確確帶動了自動化行業以及其它行業的蓬勃發展。但同樣,這些行業叫嚷著產能過剩的口號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了。為什么一邊是這些行業產能的過剩,一邊又允許這些行業新項目樂此不疲的開展呢?很明顯,這和我們上面分析的原因是離不開。
但是作為一個從事自動化行業多年的業內人士,我覺得還有一點事不容忽視。所謂產能過剩,究其根源,并不應該只從它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其更深層次隱含的意義是指該行業準入門檻低、產品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等等。以光伏行業為例,如今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過去幾年中,光伏行業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而國家對光伏行業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更是吸引了眾多光伏設備企業的涌入。殊不知,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不是因為這些企業的技術如何領先,而是因為中國的污染成本極為低廉,光伏產業實質上是一個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生產過程。如今,面對國外市場需求的下降,而中國又暫不適合大規模使用光伏產業的狀況,大多數光伏企業只能自食盲目投資的惡果了。
老實說,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行業中還不少,但是似乎可以看到眼前利益之時,我們就會將前車之鑒拋于腦后。過去,我們已經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投資機會在劣質的投資項目中。在目前這種經濟環境之下,我們依舊是希望通過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但這一次,希望我們的企業都可以把握好機會,將更多的目光瞄準在有真正需求和價值的機會上,盲目的投資和跟風,最終只會讓企業無路可走。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