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頻器世界》行業之家
適逢《變頻器世界》創刊十五周年,承蒙劉強先生的邀請,來深參加第九屆企業家論壇。這個論壇自2002年興辦,我曾連續參加過前四屆。2005年末,因為企業政治的原因我不得不離開嘔心瀝血的企業和我熱愛的變頻器行業半年之后,也是在深圳的企業家論壇上,被大會授予當年唯一的行業風云人物。這是對我此前五年半在變頻器行業奮斗的肯定,也是我于1992年得到國家科委、中國科協、中國工商聯、中國科技實業家協會授予的“優秀科技實業家”稱號之后,得到的另一個讓我一生珍視的榮譽。因此,對于《變頻器世界》和這個論壇,我充滿了感激之情。
我的感謝還不止于此,99年末在興辦利德華福的初期,當時在國內尚無清晰的腳印可以追尋,也無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如何把電力電子領域高難的技術轉變成可以應用推廣的產品,打破國外企業的產品壟斷,以及如何創辦一個具有自己品牌的理想企業,可以說前無國人,步履維艱。是《變頻器世界》這個知音和朋友幫助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口,打造了一個平臺,使我們從雜志和論壇等渠道有機會與國內外的同行、專家、上下游企業、政府機構進行交流、學習,得以理清思路、明確路徑、得到激勵。
十五年來,在中國變頻器事業發展的道路上,一直有一個忠誠的朋友與我們時刻相伴,不離不棄,那就是《變頻器世界》。中國的變頻器行業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貢獻巨大、初具規模的產業,《變頻器世界》以它不同的方式成為這個行業最有力的推手,最有效的傳播者。在中國還沒有見到有哪一本雜志與自己的用戶保持著這樣緊密的關系,在自己的行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說《變頻器世界》是中國的變頻器行業之家,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變頻器世界》是一本行業指向明確的專業雜志,十五年來它給于我們的啟示,不僅是如何辦一本成功的雜志,它還告訴我們如何辦一個成功的企業。持之以恒以自己的真誠、熱忱服務于自己的用戶,對自己所處的行業具有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開放、包容、積極推動,這就是不同凡響的《變頻器世界》。
還有一個私人的原因使我對《變頻器世界》充滿感激之情,2005年初當聽說我在利德華福的企業政治中受到無端傷害時,有兩個朋友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一位是我的忘年交、當時身患重病的華貽芳先生,另一位就是《變頻器世界》的主編劉強先生。在我人生和事業最為困難的時候他們讓我感受到人間的真情與溫暖。
讓理想照進現實
1999年末,在深圳灣大酒店,啟蒙者吳壬華博士曾告訴我,中國的高壓變頻器市場正處于大規模開啟的前夜,這個市場一經打開,每年的市場量可能在50億以上。這是一個難度極高的技術產品,此前中國有企業作過探索,但不太成功。他鼓勵說,李總去做則成功的可能性極大。正是沖著吳博士的這句話,我不顧自己當時嚴重的冠心病,不顧利德華福的一塌糊涂,也不畏這個領域的千難萬險,僅憑著滿腔的熱忱和粗略的判斷就踏進了這個領域,真的沒有想到會有那么難(利德華福為此有人犧牲,我的心臟病發作過),又是那么美好。
在利德華福的生產車間里,至今還高懸著這樣一條橫幅:中國將因我們的努力而開創一個新的產品時代——高壓電機智能化的時代。那是2004年利德華福生產基地在北京陽坊建成時掛上去的,我希望以這樣的雄偉目標激勵員工們努力奮斗。這個當時還沒有多大把握的預言和理想,今天看來已經并不那么遙遠了。
2003年8月,當利德華福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把高壓變頻器累計做到100臺的時候,曾經在北京的長城飯店舉行慶祝大會,昌平開發區的主任在貴賓室里曾不解地詢問顧國彪院士:一個企業銷售100臺產品有什么好慶祝的?顧院士告訴他:在中國還沒有企業做到這程度。在大會上,我曾莊嚴地宣布:利德華福的一小步代表中國的一大步。還斷言,我們再也不需要五年,今后的每一年都將超過百臺。這一預言在2004年已經得到實現,那一年銷售110臺。會后我坐在出差的飛機上,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不由自主地嘩嘩地流下來,擦也擦不凈,應當是百感交集吧。我預感到,高壓變頻器的春天就要到了。因此出差回京,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塊地,建立自己的規模生產的代表中國形象和水平的變頻器基地。
當時我們有很多設想和愿望,有的今天已經實現了,有的實現了一部分,有的還沒有實現,還需要加餐努力。一個愿望是,什么時候高壓變頻器能做到1瓦1元以下(合1000KW100萬元,當時國外產品1000Kw200萬元以上)?讓每一個用戶不再因為買不起而放棄使用。我認為這也是影響高壓變頻器推廣和普及的重要因素。這個愿望在2005年上半年我離開利德華福時已經做到了。此后不久這樣的高技術產品竟賣成了蘿卜白菜的價錢,這是沒有想到的;
另一個愿望是,什么時候一年賣到1000臺?六年過去了,已經有不止一個企業年銷售接近2000臺,收入10億左右,這也是沒想到的。第三、中國的高壓變頻器何時能夠打開國外市場?利德華福為此在2004年就成立了國際市場營銷部,努力開辟國外市場。聽說中國很多企業的變頻器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初露鋒芒;四、爭取中國人自己制作的變頻器能夠進入輕軌、地鐵和艦船領域,為此我們當年曾準備購買鵬發的樣機和技術,開始地鐵與輕軌的市場攻堅;第五、開發覆蓋所有功率等級的高壓變頻器。當年只做到3250KW,連5000Kw都沒做到。記得東北一個研究所做風洞試驗要9200KW的變頻器,控制精度也要求很高,但我們做不到。為此我懊悔不已。六、開發四象限的能量回饋和無速度傳感器的矢量控制產品,讓高壓變頻器性能更高,功能更強,進入更多的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七、積極推動變頻器行業形成自己的產品標準,以此規范和確保產品應用安全;
在接手利德華福之初,我還設計了一個三階段的六年規劃,用兩年的時間進入國內一流企業的行列,再用兩年的時間在創業板上市,第三個階段的目標是:用五到六年的時間,成為國內高壓變頻器領域的第一品牌。當2005年5月我離開利德華福時,品牌地位基本確立。
當初預言節能減排將成為一項基本國策,這一預言基本成真。
自100多年前傳統的電機問世,在我們手里實現變頻器與電機的緊密組合成為智能電機系統的理想,估計也為期不遠了。
令人意外又憂慮的是,利德華福經過兩次轉手賣價竟達到6.5億美元(合40億人民幣),中國有可能因此失去一個奮斗十三年樹立的響當當的民族品牌。
大有可為的領域
離開利德華福一年后,我曾在合康億盛做過四個月的總經理。在合康億盛那四個月,我做過的幾件事也許至今仍有意義:一是把溫州的合作者拉進合康億盛,解決當時的資金緊張。而我本人的加入則解決投資者對前途的迷茫;二是把當時只有一臺樣機的礦井提升機變頻器作為今后的市場重點,大力發展;三是開發同步機變頻器,并堅定地進入俄羅斯市場。今天合康億盛已經緊逼利德華福,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企業。至少說明一個道理,不斷挖掘和延伸變頻器的應用領域企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2006年8月,為了擺脫浪費生命的官司的糾纏,我放棄了心愛的高壓變頻器事業,投身到風力發電的新能源領域。2008年我被安排主持金風科技的電控事業部,其中一項需要研究、解決和開發的重要產品叫風電變流器,我發現這個東西正是我做了五年多的高壓變頻器的反向應用。而變槳控制器里也有變頻器組成的伺服系統。
在電控事業部工作的一年里,不僅幫助國外供貨的變流器以及變槳控制器不斷改進逐漸穩定可靠,還開發出自己的變流器和變槳控制器,成立了自主配套的企業——天誠同創,2009年之后,國內整機廠家能夠解決主要電控設備自主配套的只有金風科技。在我離開時安裝在中國各地幾十個風電場、幾千臺金風的風力發電機可利用率達到98%左右,電控系統的水平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幾年之后,在另一個領域把老本領花樣翻新發揮了一把,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2011年11月,由于腦部供血的原因從金風退休,看過一些企業,也給個別企業當當顧問,這些企業也大多與電源和變頻器有關。有一個企業除了開發制作改善電網質量的設備,也開發種類繁多的各種高壓變頻器,他們的產品線更加豐富,應用的領域也更加廣泛,采用的器件也已經進步到IEGT。變頻器的容量達到2萬千瓦。在輕型直流輸電方面也發揮作用。這些企業的工作,讓我看到高壓變頻器發展與應用的還有更多可能,前途真的無可限量。
管理也是生產力
變頻器作為一種智能電源,已經被中國人打開魔瓶,技術水平、產品水平、應用水平,會越來越難以想象。他不僅在改變我們的生活,還展現更多的機會。對于一個有準備的企業家挑戰也是機會。13年前,我們面臨的挑戰并不比今天小。我是學計算機的,當年計算機叫高科技,現在已經非常普通了,但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組合的不同產品,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卻在繼續創造奇跡。我想高壓變頻器也會逐漸淪落為普通的技術產品,但以這個技術為核心的不同組合和應用,定會大放異彩。
我的主業是企業管理,作為管理者,或者作為一個技術的外行,多年來居然能夠領導技術含量頗高的企業,靠什么?一、靠對技術和市場前景的正確預判,做出基本正確的決定,讓企業不走或少走彎路;二、靠基礎管理的扎實,不急功近利,不搞任何虛的、假的,企業的強與大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可拔苗助長。我們提出的最響亮的口號也不過是“半步領先”;三、注重培養干部,沒有一批得力的干部,縱使你有三頭六臂也成就不了大事業。我至今不明白一些企業的一把手,每天處于暈頭轉向的忙碌狀態,是就他有本事還是別人都沒有本事?他是否明白管理之道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良將無功,即自己多放手,讓別人多立功。四、真心實意為用戶、為市場提供貨真價實的、優于他人的產品、服務,而不是僅僅買賣一樁,拿錢走人,更不是把企業上市當作企業的終極目標。依我的愚見,凡是以這樣的理念和動機辦企業的,都走不太遠。如何辦一個好企業,在這個方面《變頻器世界》是我們的榜樣。
在我看來變頻器未來的發展,不只是取決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更為重要的是觀念的領先,機會的把握,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自1995年起在華為進入通訊電源領域,1999年末進入高壓變頻器領域,17年來始終與電源和變頻器打交道。2001年由我奠定企業基礎的安圣電氣以7.5億美元賣給愛默生,幫助華為度過了“華為的冬天”。十年后,利德華福又以6.5億美元轉賣給施奈德,兩個企業合計賣了100億人民幣。作為創業者我不知該高興不該高興?一個問題是,中國人自己做好的企業其最后歸宿真的只能賣給外國人嗎?
我已退出江湖,我希望看到我做過的領域有更多讓人興奮的發展。
!蹲冾l器世界》越辦越好!
祝企業家論壇上出現更多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的身影!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