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從航空航天、抗震救災、潛水防爆到工業生產、家庭服務,到處都可以看到機器人的身影,不過目前機器人的最大效能還是在工業生產。用機器人逐漸替代熟練技術工人,降低成本、提高勞動效率。
從富士康工廠到佳能工廠,從飛利浦的小家電生產到蘋果產品生產,機器人的參與度越來越高,電子產品生產正在進入“無人”時代。近日《紐約時報》專門撰文分析了即將到來的工業生產的機器人時代,以下是文章全文:
位于中國沿海的飛利浦電子公司工廠內,數百名作業員使用雙手和特殊工具組裝電動剃須刀。不過同樣是飛利浦的工廠,在荷蘭工廠內使用的卻是128個機械手從事同樣工作,而且這些機械手比熟練的技術工人更靈活,而且效率也高。在這家荷蘭的新式工廠內,攝像頭引導機械手臂實現的技藝水平,超過了最靈巧的工人。
其中1個機械手不停地利用兩條連結線形成3個完美彎曲,然后插入人眼幾乎看不到的小孔內。由于這些機械手的動作非常快,所以必須安裝在玻璃箱內,以防負責監督它們的人員受到傷害。 這些機械手臂無需休息,每天3班不停工作,1年365天全年無休,真的工人沒辦法比的。這座工廠內每個輪班有數十名工作人員,約為中國珠海工廠值班人數的1/10。
可以預計,如此場景將是未來的工廠里最常見的車間工作狀況,這新一波的機器人應用熱潮中,在諸如汽車制造和其他重工業領域廣泛使用的機器人更為熟練,機器人正在全球各地的工廠從事制造和配貨層面的工作,并逐漸地取代技術工人。
與荷蘭飛利浦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相比,蘋果和其他消費電子大廠所使用的工廠卻雇用了成千上萬低技術勞動工人。
負責管理德拉赫滕飛利浦生產線的電機工程師維瑟稱:擁有這些機器,我們能制造出全世界任何消費電子產品。
許多產業領袖和科技專家認為,飛利浦的制造水平正在逐漸地超越蘋果。蘋果iPhone的代工廠商富士康,在為生產智能手機持續興建新工廠和增聘數千名新員工的同時,也計劃在未來數年內,使用超過100萬臺機器人,補充在中國內地工廠所需要的勞動力。
富士康公司并未披露什么時或到底有多少員工將會被機器人取代,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公開支持未來幾年內在車間逐漸增加使用機器人。郭臺銘今年1月在鴻海大談人事管理時說:“鴻海全球有百萬大軍,每天要管理100多萬員工,這讓我很頭痛。”
機器人的成本正在逐漸地降低但是工作的技能卻是越來越精細。所以在經濟學家和科技人員間,引發了有關工作將會在多長時間被機器人代替的新辯論。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今年在新書《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指出,這種機器人入侵人類技術的步伐和規模,是近期才發生的,而且這種入侵或者代替將會對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他們認為,低成本自動化機器人的出現,重演了上個世紀農業技術革命的大規模改變,當時美國農業雇用人力從當初占總人力的40%降到如今的2%。 很多機器人制造廠商都表示,在許多應用中,機器人的成本效益要比人類高很多。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