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制造強國發展歷史,其背后均有全球領先的工控巨頭作為堅強的技術支持,而我國提出“中國制造 2025”的目的在于要改變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國產工控品牌必須快速成長。2017年我國工控市場規模達到1656億元,預計到 2020 年規模將達到 2000 億,足夠孕育眾多工控龍頭企業和創新先鋒。
今年上半年由于宏觀經濟呈現供需兩端同步放緩態勢,這是否會對工控機市場及行業企業產生影響?對此我們采訪了深圳華北工控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向仁濤先生。向仁濤表示,因受中美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響,上半年整個工控機行業遭受一定沖擊,各企業受其影響在所難免。

據向仁濤指出,2018年華北工控整體營收規模在3億元左右,業績增幅高達30%,從2019年上半年來看,公司業績增幅僅僅維持在5%以內,據預測,下半年業績增長表現會更加嚴峻,整年的業績表現也不太樂觀。不過他也表示,由于華北工控產品應用的行業較為分散,單一產品在某一行業應用的占比最大在5-6%,業務坑風險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沖,而與此同時,公司在機器人、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新興行業業務開拓增長較快,因此綜合來看華北工控整體業績變動不會大。

華北工控嵌入式準系統產品
“ARM+X86”雙線驅動 挖掘市場新機遇
眾所周知,英特爾是桌面和企業級處理器市場上毋庸置疑的霸主,ARM則是在移動終端市場“如魚得水”。英特爾的產品為個人、企業用戶提供卓越的性能支撐;而ARM則為各用戶提供低價、低功耗、性能“適宜”的解決方案。而正因英特爾與ARM各自不同的特點,又將戰爭燃燒到了工控機市場。

華北工控嵌入式工業主板產品
據向仁濤介紹,以往華北工控的工控機及其相關產品幾乎全部采用通用的X86架構方案開發,而近年來由于低價的通用型計算機對工控機市場造成一定沖擊,加上ARM架構低成本、低功耗和更為靈活、開放的軟件生態等優勢,讓ARM架構方案在工控機市場大受歡迎。據了解,作為國內老牌的工業計算機品牌,大約在五六年前,華北工控就開始采用ARM架構方案開發工控機及其相關產品。當前,華北工控面向新型市場推出的工控機產品基本均采用ARM架構方案,涉及到的廠商包括NXP、海思、瑞芯微、美滿、飛騰等。
據悉,目前華北工控推出了兩款明星產品,一是隆重打造的新品工控機BIS-6920H、BIS-6680H、BIS-6660H,因采用了全新設計的“第三代冰翅”專利散熱結構,設計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能適應高粉塵、高低溫等嚴苛的環境。另一款產品是基于海思 Hi3519A處理器方案打造的嵌入式AI系統—BIS-6545C10,該方案支持Linux操作系統,擁有穩定可靠的工業級性能,高品質超高清視頻編解碼能力、支持強大硬件加速算法、接口豐富、擴展性強,可應用神經引擎,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領域開發,以及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高清攝像機、視頻服務器、無人駕駛、醫療等行業領域。

BIS-6545C10 基于HiSilicon Hi3519A處理器嵌入式AI系統
此外,向仁濤還介紹,華北工控開發產品選擇哪家廠商的方案,實際上需要根據客戶的定制化需求,去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因此,華北工控已形成了“X86”加“ARM”的雙架構產品路線,其主要基于兩種因素的考慮,X86架構方案維系老客戶,ARM架構方案著力開拓新市場。向仁濤指出,工控機在各行業中的應用要求不盡相同,如在軌道交通要求抗震性強,在醫療行業需要低功耗,兼容性高,硬件軟件都會不同。歸根結底為一點,各企業在新興市場的最終表現如何,拼是企業間的綜合實力,而非簡單的前期投入。
與此同時,向仁濤還指出,目前在華北工控開發人員的占比上,ARM架構產品的開發人員遠遠多于X86架構的開發人員,兩者比例為6:4,這幾乎也與兩種架構產品的占比相吻合。據了解,在整個工控機市場,2018年X86架構的產品與ARM架構產品的市場占比為6:4,而隨著今年ARM架構產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兩類產品的市場占比將達到5:5。
研發能力+快速響應 確保定制化服務質量
工控機不像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一旦經濟環境不佳,產品就出現斷崖式的下滑,而工控機則不然。向仁濤指出,華北工控在工控行業有其兩大優勢,一是研發能力強,可快速為客戶實現產品訂制,二是響應時間快,產品開發快,華北工控為客戶承諾“40個工作日完成板卡定制,10個工作日完成結構的定制服務”。向仁濤還補充道,在嚴峻的大經濟環境下,業務或多或少受一定影響實屬正常,華北工控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而更多關注的是新的市場機會。

華北工控豐富的產品線
隨著技術的提升與產業鏈的完善,使得工控機的應用越發多元化,應用領域連續不斷擴張。目前,工控機在工業自動化、醫療儀器、智能交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工控機的市場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向仁濤認為,以往關注較多的煤礦、安防等行業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工控機的利潤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而隨著人工智能、邊緣計算、5G等新趨勢的發展,又將為工控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KD-18 基于TRK3399 ARM架構嵌入式工業板卡
作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至關重要的支撐,工控機在諸多領域都在發揮愈發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根據銷售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日趨邁向個性化與定制化。據向仁濤介紹,華北工控開發一個客戶通過需要1-2年的時間,在整個跟進過程中,前期華北工控需要與客戶溝通產品的具體需求,然后華北工控內部技術與市場人員不僅需要相互溝通,甚至還要邀請客戶一起來做面對面的溝通,在明晰客戶的具體需求后,才能確立最終的產品方案。在完成產品方案打樣后,還需要進行漫長的測試流程,而測試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而測試不僅要對客戶的軟件、華北工控的軟件做測試,甚至還包括對第三方的軟件或硬件做測試,而經過多重嚴格測試且沒有任何問題出現后,才算最終相互“磨合”出一個功能或者產品。
由此可見,針對新興市場的產品開發是多么的繁瑣,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企業、客戶,甚至第三方可能都不清楚具體問的題癥結所在,這就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在摸索中向前推進。
小結: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信息的搜集、匯整與流通。為了滿足此需求,未來工控機除了原本的自動化機臺的角色外,還需要整合軟件與固件來承上(連接決策中心)啟下(采集并轉換不同接口的數據流),串聯起服務終端需求的生態鏈。客戶不再僅僅滿足于接受單一的產品,而更傾向于廠商可以提供以工控機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勢必將改變整個工控機產業的服務模式。顯然,以工控機為核心,利用云計算、云存儲等信息化技術,構建面向行業應用、完整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將更受用戶青睞。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