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于1971年的臺達,以ODM代工起家,在臺灣經濟騰飛中成長,后因能源供給不足的問題而轉型,為全球提供高效且可靠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并在多項節能及新能源產品領域居重要地位。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契合智能制造發展所需,臺達提前布局,通過外部并購、合作以及內部結構調整,補齊“軟”實力,實現“硬件+軟件+管理”系統的應用服務, 完成了從產品供應商到系統集成與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蛻變。最新的2018年財報顯示,臺達以2370億新臺幣(人民幣約515億元)營收創歷史新高,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軟硬結合
在宣布退休的股東大會上,76歲鄭崇華正式交班給新任董事長海英俊,而執行長由鄭崇華長子鄭平擔任。彼時,臺達像一家電子業的百貨公司,各事業群百花齊放,分頭開發專屬的不同產品和軟件,這也與大部分工控品牌廠商的模式類似。然而,這對客戶建構設備或系統來說,存在諸多不便。
2017年5月,臺達經歷了一場長達半年以上的內部組織改造。對于這次架構重組,鄭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稱之為“臺達近20年來最大的組織變革”。重組后,所有的人和資源被劃分為電源及元器件、自動化與基礎設施三大事業群,并形成以市場為主導、橫跨技術、軟硬結合的全新業務格局。
這種全新的業務布局在臺達機電事業群似乎要來的更早一些。早在2016年,臺達機電事業群就開始建立內部軟件團隊,目前規模已達百人,加之同年收購的羽冠計算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羽冠”),兩個團隊分別擔任“智能設備”與“智能制造”兩大領域的軟件研發,逐漸形成了以軟件MES制造執行系統為核心,帶動工業機器人、控制底層硬件需求的業務模式。
事實上,在共享經濟、循環經濟嶄露頭角時,臺達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就開始思考一種可能性——未來市場對硬件的需求是否會日益減少?“雖然拐點還沒有出現,但這種可能性隨時會發生,而且越往后,硬件的差異性越不明顯。”在采訪中,危機意識極強的他,多次提及對這一趨勢的擔心。
他的危機感并非沒有道理。作為硬件起家的民營企業,臺達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已有20多年的發展經驗,經歷了制造業從機械化向自動化,再向智能化推進的發展歷程,其產品也從最初的元器件發展到控制、運動、驅動、感測&儀表、通訊、機器人等硬件設備。隨著全球工資上漲與產業應用不斷推陳出新,單靠硬件的創新,已經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通過軟件提升硬件的附加價值,同時創造出新的服務模式,成為各大廠商未來的發展重點。
“把產業鏈向下延伸,提供更多服務,才能保持并爭取更多市場。”為此,劉佳容主管的機電事業群近年來一直在為“軟”實力增加投入,目前軟件工程師的人數已占整個事業群研發人數約三分之一。
通過“硬件+軟件+管理”系統的應用服務,臺達將其在電器電子、光電面板、汽車及零元件、食品及飲料、機加工等諸多應用領域積累的豐富Know-How,集中到MES軟件平臺上,從而實現對產線的自動化監測、故障預警、智能生產。
為了配合全新的業務模式,組織架構必須打散重來,原本有很多交叉邊緣的部門被“同類聚合”。比如,臺達成立了獨立的軟件部門,逐年整合各項產品軟件;針對“硬件+軟件+管理”的整合,成立技術發展處,統籌、規劃未來所有新產品相關技術;將“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制造系統”兩個部門合并,成立智能制造事業處,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改革和挑戰總是相生相伴的。這種挑戰來自于內部和客戶兩端。“一方面,內部管理方式必須有所調整,要以追求整體系統效益為目標,而非單一考核某環節的性價比或某部門的KPI;另一方面,要讓客戶切實體會到選擇整體方案更便捷、更實惠。”目光從不在近處的劉佳容對此早有考量。
躬行實踐
“我們在開發產品時,會先導入自家辦公室與工廠作為驗證場所,”正如臺達創始人鄭崇華在其自傳《實在的力量》一書中所強調的,“我們相信,如果臺達能夠使用自己的產品,客戶也會滿意臺達的產品。”
臺達在自家場域實驗時,起初著眼于改善硬件,漸漸意識到硬件的能效優化有其局限性,更多問題需要通過長期系統化的數據收集才能發現,并進一步根據數據分析提出有效對策。于是,從改進單點的硬件、設備,到完善線流程,再到系統能源管理、全方位監控等,臺達在以自家工廠作為驗證場所的過程中,找出最佳實踐,并以可復制、易擴展的模塊化服務,為客戶實現了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智能設備與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點,而軟件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劉佳容一一細數了臺達旗下的軟件平臺。
在智能設備上,臺達在今年推出了兩大平臺:DIAStudio一體化智能設備建置軟件與 CODESYS 運動控制解決方案。前者可以幫助用戶一次快速完成產品的選型和設定,后者則能減少設備建置時所花費的時間和成本。
在智能制造方面,臺達通過一系列軟件產品把相關系統依價值鏈串接在一起,打通設備層-控制層-信息層,為用戶創造最佳的工作環境。
首先是要收集下位設備的數據,DIALink設備聯絡平臺具備業界少有的PLC/CNC/Robot一體的IIoT gateway功能,可將大量原始數據做邊緣運算處理,呈現可視化界面、稼動率、警報等功能。
在“收集有意義的資料”之后,DIAeBox邊緣運算處理系統可以結合行業Know-How和軟件功能,實現對制造流程的整合管理。比如,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發現注塑機短射的問題,DIAeBox就會從魚骨圖所呈現的數十種可能性中甄別出概率最高的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形成閉環。
此外,DIAMMP制造可視化管理平臺可以針對產線的各種運行狀況信息、制程設備進行全方位的可視化管理。而針對整廠的實時可視化監控,則可以通過DIAView工業圖控軟件實現。
為了強化設備與管理平臺之間的整合,臺達通過收購羽冠,在內部進行產品的水平及垂直整合,打造IT與OT融合的系統平臺及解決方案(DIAAuto Edge Solution)及自動化物流搬送管理系統(DIAMCS)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制造的基礎上,臺達持續關注節能環保。其開發的能源管理系系統 (DIAEnergie),透過智能電表獲取實時能耗數據,讓廠務能源管理實現效益最大化,助力客戶輕松實現綠色智能制造。
“打造一個友善的整合軟件,讓客戶在使用臺達硬件產品時更便利”,是臺達發展軟件業務的初心。盡管目前臺達的軟件業務還處于發展初期,而放眼全球,真正能夠提供整合軟件平臺的公司仍以歐、美、日的一線品牌居多,但隨著臺達DIAStudio一體化智能設備建置軟件等產品的推出,客戶已經開始感受到臺達正在由組件生產商、設備制造商,華麗轉身為系統集成與解決方案提供者。
并購整合
一系列產品和組織架構的變化,并沒有讓劉佳容感到意外,他深諳唯有變化是永恒不變的哲學。如何讓業務在周期性的經濟波動中可持續發展,是他常年思索的命題。
這種由市場環境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在2018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盡管臺達的年度財報依然亮眼,但劉佳容坦承,貿易摩擦加劇波及電子制造業,尤其是在半導體、汽車產業較發達的韓國等地,而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的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或因滯后性眼下還未看到明顯受惠的跡象。
不可否認,全球地緣政治形勢惡化、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這些不可抗力,對每個企業來說都是需要隨機應變的不確定因素。為了減少市場風險放大到產業上游的風險,“早做準備”成了劉佳容口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匯。
這種準備并非指短期的業績規劃。“市場一直在變,眼下關于業績的預測都做得很短,訂單也都是短期的,”與此同時,具有前瞻意識的臺達正通過進一步豐富產品線并開拓全球市場,加快布局,避免某個地區或某一行業的波動對整體業務產生較大沖擊。因為,對于產品或市場單一的企業來說,一旦外部風向有變,微微的顫動也可能放大成滿盤皆輸。
而實現這種動態平衡的捷徑之一就是并購。幾乎沒有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通過并購海納百川地吸納各方力量,單憑企業自身“滾雪球”式循環很難實現體量的快速增長。但是并購進來容易,將其整合成企業的有機力量并不簡單。
2016年對羽冠的收購,讓臺達看到了方向。羽冠的強項原本在面板行業,為了契合臺達的設備需求,羽冠將其產品的適用范圍逐步向電子組裝等領域轉移。但由于電子產品種類龐雜,小批量定制導致毛利率極低,故為了讓客戶甘愿掏腰包為軟件買單,控制成本必不可少。“只有當用戶群足夠大,樣本足夠多,早期的服務才可能轉變成后期的產品,隨著定制化服務的占比降低,總成本自然攤薄。”劉佳容說,這不是一個賺快錢的生意,但是有前景的。
有了收購羽冠的成功經驗,臺達更加看重并購重組這種手段。在他的構想中,除了亞洲市場,未來的業務觸角將越來越多地落在歐美市場。考慮到軟件開發需要緊貼市場和客戶的使用習慣,并購當地公司成為實現本土化的最高效的選擇。
當然,跨文化的企業并購在快速打開新市場的同時,也會帶來內部溝通上的挑戰。企業領導者需要考量除市場之外的很多其他因素,包括期間各方利益的盤根錯節。讓并購進入臺達的企業更好找準自己的位置,為臺達的有機成長貢獻力量,這一條路仍然在摸索的過程中。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如果這種發展順利實施,若干年后的臺達可能將會是“各地播種、四季結果”的繁榮景象,而基業長青之門將由此打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