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之爭,在中日之間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曾經因為雙邊邦交正常化而擱置爭議,期間也曾有過各種宣誓主權的小打小鬧,終歸沒有引起大的矛盾,然而這一表面平靜的局面最近卻被由日本右翼分子挑起的“購島”風波不斷發酵,釣魚島再度成為兩國之間的極度敏感詞匯,也不可避免地引起經濟貿易之戰一觸即發。
點 評:
一直以來,中日關系呈現“政冷經熱”的非正常狀態,中日經濟互為依存,以前日本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經過十年的發展,日本的地位已經下降為第四位,而中國卻成為了日本在次貸危機之后,尤其是311地震之后擺脫經濟危機的關鍵救命稻草。因此,不管是民眾自發的抵制日貨,或者是旅游業集體暫停赴日旅游業務,還是由于反日游行愈演愈烈而暫停營業的日系零售業、飲食業和工廠,都對日本經濟施加了難以估量的壓力。
但是,在目前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任何兩個大的經濟體之間互相制裁,都將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沒有贏家戰爭,何況是中國和日本之間。從去年311日本大地震之后,制造業工廠受到重創,一時之間眾多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產品瞬時斷貨,在全球都難以找到替代品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全球產業鏈中,日本的地位不可或缺,沒有日本制造的這些高端產品,中國的多數產業也將無法開動機器。而在日本通過轉型升級和向海外重新布局來擺脫產業生存困境的布局中,中國也是極其重要的戰略之地,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在國內市場規模、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方面具備其他新興市場和大多數發達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是承接日本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首選;中國豐富的稀土資源也是日本制造業必不可缺的原料;更何況,日本從2002年開始已經連續八年對華保持貿易盈余,累計達2000億日元之巨,今年中國更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國,中國一旦嚴控日本貨物進口,對處于衰退邊緣掙扎的日本經濟將是雪上加霜。
中日經濟相互依存的狀況短時間內無法改變,中國要想在中日經濟之戰中取得主動地位,就必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突圍,有可能嗎?也許韓國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韓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本日本侵占,經濟發展畸形,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糧食和原料供應基地,工礦業十分落后,戰后更是由于日本撤走工程技術人員而處于半癱瘓狀態,然而,經歷60年代開始的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開發戰略,韓國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并且由于掌握了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即使是在次貸危機之后其對歐美出口下降,卻依然保持了貿易順差,在造船領域的綠色、自動化技術,家電面板技術,中國、東盟等制造業中下游企業對韓國技術依賴度極大。這一點在智能技術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大家所熟知三星引領全球安卓系統與蘋果抗衡,成為了引人注目的領頭羊之一,將上一波經濟的龍頭公司摩托羅拉、諾基亞、夏普等遠遠拋在身后。在工業自動化領域,韓國也毫不遜色,LS、奧托尼克斯等品牌在市場中的表現亦可圈可點。中國不是沒有錢,對外援助一筆一筆地給出去;中國不是沒有聰明人,13億人中,高智商無數;中國不是缺乏研發高端技術的能力,在最尖端的航空航天領域,中國也已躋身世界前列,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產業升級轉型!
中國經濟經歷多年的高速發展,在眾多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了第一大國,2009年,中國GDP總量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中國產業大而不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從低端走向中高端的關鍵在于核心技術。以變頻器行業為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產品牌已經占據了近1/3的國內市場,但是,產品基本都集中在中低端,高端產品鮮有所見,更不要說產品的核心元器件,那些都來自國外。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于產業空心化問題,惟有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才有出路。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人一向奉行以和為貴,但是矛盾、沖突乃至戰爭是這個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只有自身的強大,才能在處理各種爭端中占據主動地位,能戰方能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