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佐治亞洲的一家服裝技術公司即將推出“機器人裁縫”。據稱這項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技術革新,能徹底改變“美國制造”的命運。它的成本更低,從而可以打敗“中國制造”。美國由此可以扭轉每年用1000億美元逆差從中國、越南等地進口服裝的尷尬。
由電腦控制的自動縫紉機可以替代人工,“一針一線”縫制設計好的衣服,生產線上將看不到人。這代表了金融危機后美國“再工業化”的主要方向。有人稱之為“自動化革命”,或“機器人革命”。
點 評:
美國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轉變,絕不是簡單回歸“美國制造”,而是為了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
經過金融危機后的反思,美國人已經認識到長期“外包”政策,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造成諸多社會弊病。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楊建文認為,發達國家終于搞明白了,高新技術和金融雖然能賺錢,但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而且門檻較高,因此廣大的社會中下層難以從經濟發展中獲益,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失業率高,引發激烈的社會矛盾與動蕩。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國內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公司已經宣布,將在3年內啟用100萬臺工業機器人,主要目的是用于控制成本。他們甚至在山西晉城投資了機器人工業園,干脆自己生產工業機器人。
的確,對于組裝加工蘋果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而言,在拋光、打磨、鐳射打標、焊接、噴涂等多個環節上,智能化的機器人能夠干得比人類更出色,它們也更適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險環境中作業。
這應該是產業升級的大趨勢。“中國要成為制造業王國,成敗之舉在于把人口紅利變為頭腦紅利。”郭臺銘公開表示,隨著機器人的投產使用,人力將被轉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那些不喜歡枯燥勞作的80后、90后年輕員工,會去學習操控機器人軟件、應用和維修,并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
看樣子用機器人武裝“中國制造”的速度并不比美歐國家慢。2008年勞工成本上升,工業機器人開始在制造環節嶄露頭角,當年中國銷售達到7500臺,其數量是前24年銷售總量的三分之一。之后,機器人應用急速擴張。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粗略統計,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同比增長130%;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同比增長62%。
據國際模具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預測,“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也有一個井噴式的發展,需求量每年將以15%~20%的速度增長。
目前,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行業,未來在毛坯制造(沖壓、壓鑄、鍛造等)、機械加工、焊接、熱處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裝配、檢測及倉庫堆垛等作業中,機器人將作為一種標準設備而得到廣泛應用,并將成為中國工業自動化技術與應用的“生力軍”。許多工業機器人的國際巨頭,如庫卡(KUKA)、ABB、發那科(FANUC)等,如今都把中國市場看作了“決勝未來的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