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之后,人們還來不及歡慶自由的勝利,冷戰的鐵幕又徐徐在世界的東西方拉開,從此,軍備競賽逐漸演變成了一場豪賭,世界幾次瀕臨毀滅的邊緣。從另一層面來講,冷戰不但促進了軍事工業的飛速發展,更使美蘇兩國的軍事現代化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作為共產聯盟的一員,中國自然也沒有落下。
著名工程“兩彈一星”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上取得長足發展,從此,我國的國防事業告別了“小米加步槍”的寒酸。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我國逐步建立了以哈工大、國防科大為核心的一大批高等軍事院校,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人才儲備。
1992年,紅色帝國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改革開放的中國則步入了全民、全軍經商的熱潮。海灣戰爭打響后,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江澤民驚奇地發現,美軍不但有著先進的戰機、坦克和遠程精確導彈,先進的信息系統更是讓美軍變得耳聰目明,在美軍鋪天蓋地的海陸空一體作戰的攻擊下,伊拉克軍隊潰不成軍,幾十萬軍隊成為了美軍的活靶子。
在歷時42天的空襲和100小時的陸戰之后,數十萬伊軍被打得不敢動彈,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軍。曾經傲慢得不可一世的薩達姆最終不得不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從科威特灰溜溜地撤軍。
海灣戰爭中,美軍精確的外科手術式的打擊讓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恍然大悟。隨后,中國領導人發表講話,稱面對冷戰結束后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政府應從容應對各種考驗。于是,時任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立即下令停止了軍隊經商潮,并承諾將逐年加大軍費的開支,優先發展國防工業。
中國從此開始了一系列的精兵強國之路。至此,中國的軍事發展步入了有史以來的快車道。2000年,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上太空,從而使我國成為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截止目前,解放軍已經發展成為多軍種、多功能的機械裝甲化、信息多元化、空地一體化攻守兼備的合成化軍事力量,新型引進和自己制造的三代--三代半戰機相繼列裝部隊,更先進的無人戰機、隱型戰機正在開發制造。加油機、預警機的裝備極大加強了我空軍遠程戰力,在空載武器方面也獲得了很大進步,遠程戰略轟炸機也正在緊張的研發當中。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軍隊現代化是時代的必然趨勢。而在軍隊現代化的過程中,自動化技術則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性作用。

智能激光武器
從歷史上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都是與軍事領域密切相關的,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即一是控制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大批科學家為了解決高炮控制魚雷導向和飛機導航等問題,而逐步形成了經典控制理論;二是六十年代中期,由于自動化技術應用于航天武器系統而產生和形成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空間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創立新的控制理論,如狀態空間法,最優控制理論,自適應與隨機控制理論,卡曼-布什濾波理論,系統辨識,微分對策和分布式系統等,從而形成了現代控制理論的基本結構;三是現在人們廣泛應用的互聯網也是來源于軍事應用。
因此,我們可以說,無論是當前還是今后,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也將會與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連,如信息戰,精確打擊,太空作戰,衛星,航天飛機,激光武器,智能戰士與士兵系統,虛擬現實系統和納米武器等等。
正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面對南海的復雜局勢,我國更應該切實注重解放軍的現代化發展,已自動化技術為支點,打造出一支鋼鐵勁旅來捍衛南海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