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工信部公布了《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太陽能光伏規劃》”)。根據《太陽能光伏規劃》,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領先企業達到5萬噸級,骨干企業達到萬噸級水平;太陽能電池領先企業達到5GW級,骨干企業達到GW級水平;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同時,到2015年,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涌現出一批具有掌握先進核心技術的品牌企業,掌握光伏產業各項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在孟憲淦看來,這是一個新的信號。國內光伏企業將從過去跑馬圈地盲目擴張,進入大規模化生產階段,收購將成為常態。
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組件企業尚德太陽能董事長施正榮此前曾表示:國內至少50%的企業已經停產或部分停產。盡管這些企業是否會永遠停產或者被并購要視情況而定,但是面對符合他們戰略發展的機會,他也不會輕易放手。施正榮補充道,“一切皆有可能。”
市場整合已初見端倪。從2011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的統計數據來看,全球最大的六家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占據著55%到60%的市場份額。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25%。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快速吞噬。
面對自身命運,很多中小企業希望政府再次救市。孟憲淦直言,政府沒有錢救市,也不應該救市。市場規律救市優勝劣汰,你盲目擴張,就應該吞下應有的苦果,政府不應該去救市。中央沒錢救市,現在地方政府已經有10.7萬億的債務,更沒錢去救市。
2005年,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出臺,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總量目標:一定的時間內,市場容量有多大。而從政府工作報告、《太陽能光伏規劃》來看,調整是必須的。否則,政府和投資者還要蒙受更大的損失。
對此,張征宇認為整合是一個必然趨勢。不過,他并不認為中小企業就沒有發展空間,那些現在看似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如果以創新來驅動,能夠抓住創新的關鍵點,很有可能在將來異軍突起。
與張征宇有著類似看法的還有張琢。目前,他所在的企業正在大力向下游電站拓展,未來隨著安裝量越來越高,讓光伏發電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應該有一個門檻,完全靠代工的方式肯定行不通,必須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光伏行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