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基本為這一事故畫上了一個句號。
除了對事故進行說明和處理責任人外,《報告》對各方持續關注的高速鐵路建設進行了定調:“通過多年自身積累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技術體系,帶動了高鐵裝備制造產業鏈的技術升級,在有力地拉動了內需,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方便了人們的工作、生產、生活。”
這意味著高鐵建設的正確性得到了肯定。與之呼應的是,在《報告》發布的第一個交易日,與高鐵相關的股票幾乎全部高開高走。
但《報告》同時指出,“7•23甬溫事故”的發生暴露了高鐵在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因此對于高鐵的發展提出了技術創新、安全管理等八個方面的意見措施。要求“始終把安全發展放在第一的位置”、“切實健全完善高鐵安全運行的規章制度和標準”。
高鐵投資仍該繼續
“《報告》的發布是國務院繼續支持高鐵項目發展的一個信號,雖然不可能恢復之前‘大躍進’般的速度,但應該會有一個符合現狀的發展速度。”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教授張曉東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電話采訪時如是說。
而造成“7•23甬溫事故”的首要原因,就是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缺陷。針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鐵道部逐一落實整改措施,包括適當降低新建高速鐵路運營初期速度;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備實施召回,對關鍵零部件質量安全問題組織診斷分析和攻關整改。
而鐵道部的具體發展策略,印證了張曉東的話。在2011年12月23日召開的鐵道部工作會議上,鐵道部計劃2012年安排固定資產投資5000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4000億元,新線投產6366公里。按照“保在建、上必需、重配套”的原則,組織好工程建設。
保在建,就是對已開工的項目必須確保。科學安排投資計劃,優化施工組織,保證重點工程建設進度。特別要抓好2012年竣工的建設工程項目,保證如期建成開通。上必需,就是對完善路網主骨架、煤運大通道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須的項目,爭取盡早開工建設。重配套,就是搞好已建成項目的綜合配套,以提高點線通過能力、固定設備和移動設備配套能力為重點,提高路網綜合運輸能力。
在建工程仍需2~3萬億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長期關注中國高鐵的發展建設,他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在建高鐵項目在1萬公里以上,除去已經建設的部分,余下工程至少還需要2~3萬億元的配套資金。而目前鐵道部已經負債2萬億元以上,大量貸款難上加難。
而鐵道部在2010年已經進行了200億元鐵路債券融資的嘗試。 中國財稅部門也先后出臺“鐵路建設債券利息收入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明確鐵路建設債券為政府支持債券”等政策,市場對鐵道部債券信心和認可度開始上升。
而對于安全的管理,趙堅認為設備并不是最核心的問題。他表示,中國高鐵的設備、信號控制等技術,已經基本上成熟。雖然“7·23甬溫動車事故”中的動車信號出現了問題,但已經及時糾正,而且全國高鐵并不是全部采用“問題設備”。因此,高鐵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管理問題,理順鐵路的管理體制才是最重要的。
正因為如此,《報告》中要求,鐵道部和國家有關部門要結合編制“十二五”鐵路發展規劃,合理確定發展布局、合理確定區域時段、合理確定高鐵等級、合理確定速度目標值等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