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25日在河北省張北縣建成投產。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智能輸電于一體的新能源綜合利用平臺,建成后有效破解了新能源開發的中的關鍵技術難題。
該工程采用世界首創的建設思路和技術路線,建成了國內首個電網友好型風電場、國內容量最大的功率調節型光伏電站、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類型化學儲能電站,在世界范圍內首創了新能源發電的風光儲輸聯合運行模式。其自主研發的聯合發電智能全景優化控制系統,可根據電網用電需要及風速、光照預測,對風電場、光伏電站、儲能系統和變電站進行全景監測、智能優化,對風光儲系統運行實現全面控制和平滑切換,完成了新能源發電平滑輸出、計劃跟蹤、削峰填谷和調頻等控制目標。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實現了風電、光電的不穩定電流向優質、安全、可靠的能源,為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友好接入電網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標志著我國在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由國家電網公司設計、建設,列入國家金太陽工程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和國家電網公司堅強智能電網首批試點。工程位于張家口市張北縣和尚義縣境內,規劃建設50萬千瓦風電場、10萬千瓦光伏發電站和11萬千瓦儲能電站,總體規劃用地約7500畝,總投資近120億元。工程一期建成風電10萬千瓦、光伏發電4萬千瓦、儲能2萬千瓦,配套建設風光儲聯合控制中心及一座220千伏智能變電站,占地2641畝,投資約33億元。
國家電網公司從服務國家能源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出發,對工程建設給與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從5月起,工程展開全面會戰,投入大型機械200余臺,現場工作人員2000多人,實行24小時連續作業。8月18日智能變電站實現帶電運行,8月28日首批風機、光伏設備并網發電,10月30日順利進入全面系統聯調,11月12日43臺風機全部吊裝完畢,12月25日工程正式投產。
工程建設中,國家電網公司積極探索新能源尖端技術,前后組織公司系統內外491名科研人員,5家科研院所及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等11所重點高校參與科技攻關,實現了風光儲互補機制及系統集成、全景監測與協調控制、功率預測、源網協調、大規模儲能技術集成五大技術突破,完成了風光儲聯合發電智能全景優化控制、儲能電站監控、多功能智能化數據采集裝置等10項自主設備研發,創造了聯合發電預測算法、聯合發電系統模型,儲能控制策略等20項以上技術創新。工程獲得多項知識產權,目前已申報8項專利,起草完成涉及風電場、光伏電站、儲能電站、變電站、監控系統的調試規范、驗收大綱、運行規程、巡檢、應急預案等標準規范16項,并且培養出一大批新能源領域的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