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stin做什么
王軍的team并非明星創業團隊,因此Testin做什么顯然比他是誰更重要。
曾經有報道將Testin稱為“跑程序的工廠”,恐怕很難找到更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這家公司的業務模式。用專業術語來說,Testin是一家移動App真機云測試平臺,也就是為各種移動終端App提供適配的真機測試。你會看見它的官網上標注著“免費”二字。沒錯,對于個人開發者來說,Testin 1200多部終端中有130多部是向他們免費開放測試的,但其余部分收費。
王軍并未透露測試收費的價格。國外同類型企業Perfecto Mobile的收費標準是25美元/小時,5796美元/年(不限時長,適用企業用戶)。
Testin的1200部終端每天的任務就是對開發者上傳的應用一個個進行測試,俗稱“跑程序”。在Testin 400多平米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兩個衣柜大小的黑色機柜,里面陳列著正在測試App的各種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終端覆蓋iOS、Andriod和WP等主流系統,但因為Andriod的碎片化導致適配問題比較多,因此大部分的終端為Andriod設備。公開數據顯示,谷歌Google Play和蘋果App Store應用數量均已超50萬個。
王軍說,Testin平臺每天大概要進行500-800個應用測試。開發者所要做的是在Testin的網站上上傳自己的App安裝包,選擇想要測試的系統版本、分辨率和屏幕尺寸等參數,之后系統會自動選擇10部安卓終端進行適配測試。一個典型的App測試會在Testin的終端里經歷安裝-加載-運行-卸載-刪除5道程序,最終生成一個log日志(測試的記錄文件)和一份測試報告(問題匯總和改進意見)。開發者可以根據這兩份報告對自己的App進行改進。
這對于個人開發者和企業測試人員來說都是一個大解放。開發者不必再去人工測試各種機型,也不用手動記錄測試過程。企業則無需再在測試部分采用高成本的人海戰術。聯想應用商店與服務商務經理曹福來曾經領導著一個50人的測試團隊,在與Testin進行收費服務的合作后,這個團隊已縮減至2人。
在“熱點”之外賺錢
所以,收費的App終端測試就是Testin的商業模式?No。
用王軍的話來說,Testin希望在移動互聯網的“熱點”之外賺錢。從應用的維度看,做應用是“熱點”,太多的開發者在近兩年進入這一領域,紅海里失敗的概率太大,所以他們不做。從測試的維度看,Testin對個人開發者收費測試的規模空間和不確定因素還未完全有把握,因此付費意愿更強和更易規模化的企業市場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掘金地。
目前,騰訊、優酷和聯想等企業都已經成為Testin的客戶。優酷和聯想的測試負責人均未方便透露與Testin的合作價位。為了避免客戶信息被競品公司獲取,Testin也未公布企業用戶的收費標準。他們承認,現階段的企業服務收費均是象征性的。Testin與企業的合作主要分為年度合同、月度付費和每款應用單價三種形式。目前大部分合作均屬于戰略合作,采用費用封頂形式。
在企業級市場,Testin的服務不僅僅是簡單的App適配性測試,還包括App上線后的用戶使用監測。據王軍介紹,Testin目前在全國包括香港在內的5個城市設有機房,這些機房的主要業務就是監測不同地區各種寬帶環境下App的服務狀態與用戶的體驗是否正常,并把存在的問題實時反饋給企業客戶。而將機房分散在各地主要是為了節省用戶與服務器節點的流量。“這項服務特別適合游戲、視頻等即時Online的App產品。”
“這才是我們未來主要的營收來源之一。”在采訪進行了一個小時后,王軍才肯吐露Testin的長遠意圖。對Testin來說,免費App測試是切入在線測試領域的手段,智能檢測才是未來的核心。當然等開發者在它的平臺上聚攏到一定程度,Testin也可以做展示廣告,不過王軍對此顯然提不起什么興趣:“當然我們可以做(廣告),但那絕對不是主要的。”
考慮到企業級市場擴張的成本,Testin并未打算用“唯快不破”的流行方式擴張。而在開發者App測試方面,他們希望通過與Evernote和iFree這樣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合作來進軍國外市場。
競爭:等對手進場
跟王軍談對手是件比較費勁的事情,他好像真的不認為自動化測試會迎來慘烈的競爭。
“巨頭進來其實是對我們的風險背書。”王軍說。他堅信Testin目前所做的方向是對的,而巨頭如果進場是側面佐證了這種判斷的正確。
但是,風險背書以后真刀真槍的競爭呢?
目前,百度開放平臺和中國移動的移動MM均在進行App自動化測試業務。
中國移動的移動MM開發者社區是Testin已知的一個對手。該社區的終端池為開發者提供了300多款真機進行免費測試。
百度移動云測試中心(MTC)也開放Andriod適配測試,不過僅涉及幾十種主流廠商的移動終端設備及模擬器。“百度只有幾十款機型,而且它自己做易手機,因此以后很可能主要做易手機的測試,然后放幾款其他廠商的機型做陪襯。”這是王軍對百度這個對手的分析判斷。
王軍手里的另一籌碼是專利。根據他的介紹,自動化測試領域里的核心專利大概有50多項,而Testin已經取得其中30多項,如圖形比較識別、真機控制和多點觸控操作記錄。不過Testin目前并未在專利上有具體規劃,所有這些均是出于未來的競爭防御考慮。
岳斌是IDG資本副總裁,Testin也是他經手的項目。IDG在投資前也曾注意到百度在做此項業務,但他認為百度必然會先發展自身PC端主業的移動互聯網化,未必能將這塊新興市場做好。此外,Testin不像營銷導向型的電商那樣“燒錢”,成本的可控性也是IDG連續兩輪投資Testin的原因。
“PICA系”創業
2010年9月,國內手機客戶端應用開發商PICA以91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軟國際。這被稱為是國內第一個風投成功退出的移動互聯網項目。彼時的王軍還在PICA負責測試業務,對于早就有創業想法的他來說,公司出售成了一個契機。2011年初,王軍帶著PICA 6位同事離開,Testin創立。
做App測試是這個技術型團隊的共識。在PICA,王軍和他的團隊苦于機械的App測試久矣,而他們也看到太多的移動互聯網應用項目要么快速失敗,要么受商業模式之困艱難支撐。于是團隊決定做鮮有人問津的自動化測試服務。在他們看來,這是類似于Amazon Web Services (aws)的基礎服務,也具備一定的技術門檻,因此是移動互聯網“熱點”之外的創業機會。
7人創業團隊中,王軍、戴亦斌和蔣曉海三人出資創立了公司。目前的團隊分工中,蔣曉海負責資金,另一位核心成員尹春鵬負責全部技術研發,王軍則統籌技術、資金以外的所有運營問題。此后的一年中,Testin團隊發展到了60多人,期間完成了兩輪融資。
Testin的PICA烙印從公司的團隊延伸至了資本組成。蔣曉海是中軟國際的董事,而連續兩輪投資Testin的IDG資本此前也是PICA的股東。“PICA成功退出,所以IDG對我們這個團隊還是積累了一些了解和信任。”王軍說。
現在Testin的員工每天工作12小時,一周工作6天。這樣的工作節奏在創業企業里司空見慣。Testin無意用兩輪融資的千萬美元來大幅擴張團隊規模。對他們來說,解決系統整體在底層的運行穩定這樣的技術問題才是當務之急。“我們的錢至少還能維持7年運營。”王軍說。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