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軍事自動化技術的主要成就
五十年代,錢學森先生的著作,工程控制論,在國際上曾經引起過廣泛的反響。六十年代,在現代控制論發展的初期,我國在線性系統,最優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成果隨著自動控制理論在中國的發展自動化技術在中國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特別是在國防上的成功應用,使中國自動化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增強,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就是經過國自動控制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在1989年,北京IFAC,99申辦成功,取得了1999年在北京舉辦第14次IFAC世界大會的承辦權。這次世界大會一方面展示與總結了世界范圍內自動控制科學與技術的現狀與發展途徑,另一方面同時也指出了在21世紀信息化社會里面自動控制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知識,因此,北京IFAC,99世界大會對于國際自動控制學術界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通過此次大會,我們一方面清楚地看到了中國在控制理論和應用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也清楚地看到了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的明顯差距。
1949年以后,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我國開展了著名的,兩彈一星,工程,其中自動控制技術作為核心技術之一,取得了舉世聞名的成就,并迅速地增強了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大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無人航天實驗飛船,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漸強的發展歷程,中國空間科技跨入了突飛猛進的時代。
2000年年底前,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上太空,從而使我國成為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我國航天遠洋測量事業經過不懈奮斗和發展,實現了從陸地到海上,從水面到水下,從國內到國外,從測量到測控從衛星到飛船的五大跨越,海上測控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上,在C4ISR系統,三軍常規武器裝備的發展,作戰模擬仿真系統,后勤保障信息系統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顯著的進步。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國慶五十周年閱兵盛典,參加閱兵式的全體官兵以及他們所操縱的先進的武器裝備,步履堅定,整齊劃一、金戈鐵馬,鷹擊長空,威風凜凜,氣勢非凡,向中國和全世界展示出其嚴整的軍事素質過硬的技術本領和先進的武器裝備,顯示了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風采,同時,閱兵式也向世界宣告,為了貫徹執行中央軍委制訂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
回首建國以來的五十年,隨著我國一次又一次的高技術突破,實現了國防科技推動武器裝備跨越式向前發展,常規兵器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其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就是,高科技日益成為我軍,質量建軍,的核心,自動化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成為各種軍事系統和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倍增器。
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從來都是與軍事領域密切相關的
從歷史上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都是與軍事領域密切相關的,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即一是控制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大批科學家為了解決高炮控制魚雷導向和飛機導航等問題,而逐步形成了經典控制理論;二是六十年代中期,由于自動化技術應用于航天武器系統而產生和形成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空間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創立新的控制理論,如,狀態空間法,最優控制理論,自適應與隨機控制理論,卡曼-布什濾波理論,系統辨識,微分對策和分布式系統等等,從而形成了現代控制理論的基本結構;三是現在人們廣泛應用的互聯網也是來源于軍事應用,Internet,的前身就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發展研究局DARPA,于,1959年組建的用于軍事用途的APAR網。
今天這一網絡從一個軍用的位于北美大陸的網絡發展成為全世界廣泛范圍的巨型網絡,在20世紀中,毫無疑問的事實是,許多最先進、最突出的科技成果都是首先應用于軍事領域之中,許多民用產品大多數的來龍去脈都與軍事領域密切相關
從當前與今后來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也將會與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連,如軍事信息高速公路,信息作戰,C3I,精確打擊,太空作戰,衛星,航天飛機,激光武器等數字地球,數字化部隊,戰場機器人,智能戰士與士兵系統,虛擬現實系統和納米武器等等現在,大到航天武器,中到各種作戰平臺,飛機,艦艇,裝甲坦克,自行火炮等等,小到輕武器系統,無不是以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作為提高武器裝備作戰能力的"倍增器",而以網絡化作為提升作戰體系效能的"粘接劑",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以至于未來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都將與軍事領域的發展緊密相關的,現在軍事部門的人們經常說起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無不與自動化技術密切相關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