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是特種設備的一種。北京去年發生的“7•5”地鐵四號線自動扶梯事故給電梯運行敲了一記警鐘。電梯“老齡化”日益突出。目前已有近24%的電梯使用時間超過10年,進入產品生命周期的“故障高發期”,其中更有近10%的電梯使用時間超過15年。李亮華說:“故障率高、舒適性差將是長期的問題。”目前,電梯投訴舉報占北京市特種設備投訴舉報總量的86.4%。
同時,電梯維保行業準入門檻過低,退出機制不完善,維保單位數量多,規模小,維保質量不高,維保資金難以落實……這一系列問題也直接影響電梯安全運行。
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電梯如何保安全?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簡單來說,就是讓電梯“會上網”。北京市質監局特種設備處副處長馮寶琪說,作為成熟的機電類特種設備,電梯控制系統包含豐富的信息傳感元件、設備,具備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基本條件。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為“物物相連”搭建了橋梁,網絡覆蓋率和網絡速度的不斷提升,促使在電梯安全管理工作中應用物聯網技術由設想變成可能。
2011年2月,電梯運行安全監測信息平臺物聯網應用被列入北京市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物聯網13個應用示范工程之一。今年2月,北京市政府將該項目列入北京市2012年為群眾擬辦的35項重要實事之一。
試點在東城區重要場所和重點單位的約2000部電梯展開。電梯上將安裝前端采集系統,實現電梯前端信息采集與上報,然后通過網絡將數據和視頻信息上傳至市級監測平臺進行分析、應用,并可以和其他政府部門互聯互通。
電梯發生故障時自動報警,并發出溫情提示,只是公眾能直觀感受的功能之一。馮寶琪介紹,這一系統有四大功能。一是對電梯基礎數據和動態運行數據實時監測、采集,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實現電梯故障、事故的第一時間報警。發生故障后,維保單位和使用單位第一時間響應,30分鐘內消除故障;超過30分鐘的,將逐級啟動區、市級應急機制。三是實現電梯故障的統計分析,落實各方責任。四是以電梯故障分析為基礎,進行電梯風險評估,實現分級分類監管。如對某一品牌、某一關鍵部件,在某一時間段的質量狀況進行分析,給出預測結論。
北京市質檢系統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總共只有100人,物聯網則讓每臺電梯自己成為“安全員”。未來,一個平臺上可以實施監控所有電梯的安全運行,并對有風險的電梯重點安排檢修。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