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DCS的基本現狀
我國國產DCS的攻關工作起步較早,基礎的引進和吸收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8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技術攻關工作。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著名的DCS廠家基本上在中國都成立了合資公司或分支機構,開始了大規模的市場瓜分工作并在90年代初基本完成。
當時,我國主要行業如電力、石化、建材和冶金等合作的DCS基本全部進口?上驳氖,從90年代初我國開始形成了幾家以自主研制為主的DCS專業化公司,如北京的和利時公司和航天測控公司,杭州的浙大中控公司和威盛公司以及上海的新華公司等。這些公司以頑強的意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先進的企業運行機制奮力拼搏,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不斷地拓展市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們不僅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積累了發展的資本和技術,同時使得國外引進的系統價格也大幅度下降,為我國自動化推廣事業作出了貢獻。
今天,其中的3個公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并分別進入了過程自動化的主要領域,在許多大型控制系統中其產品取代了進口。例如,上海新華公司和北京和利公司的產品在大型火電機組控制系統方面基本取代了進口系統,在推廣很多套20萬千瓦火電機組控制系統的基礎上,正在努力進入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火電機組控制系統。和利時公司還推出了大型核電站控制系統并成功地應用到巴基斯坦30萬千瓦核電站和秦山60萬千瓦核電站的控制系統。浙大中控與和利時公司還在石油化工、建材和制藥等行業推廣了很多系統。這些公司基本建立了研發、制造、市場和服務體系,建立了有效的團隊。例如,和利時公司目前有員工400多名,其中研發與產品開發人員近200名,每年可以推出3~5項大型新型產品。公司在市場上已經初步建立起信譽并取得了一定的業績,和利時公司在2001年上半年簽定了200多項工程,實現合同額2億元,全部系統為自主產品。
在技術上,國產系統起步雖然較低,但是進步很快,特別是和利時公司和激勵中控公司,分別依托科研單位和高校人才優勢,不斷進行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相繼推出了幾代控制系統。以和利時公司為例,他們在1992年推出HS-DCS-1000分布式控制系統;1995年底推出HS2000控制系統,解決了帶電撥插板卡、智能I/O卡件、自動診斷、冗余CPU、冗余I/O模件、冗余網絡和CANbus技術,軟件上首次采用了全圖形組態界面和IEC1131-3國際控制語言標準;在1999年推出了大型綜合系統HS2000CAS系統應用于秦山60萬千瓦核電站的控制系統;2000年推出了MACS大型DCS和FOCS小型系列現場總線控制系統。
MACS系統和FOCS系統大大增強了組態軟件的功能,突出了實用性和開放性。和利時公司在體系結構上創新地采用了分布式服務器結構和現場總線結構,在硬件上采用了現場總線連接的智能化模塊結構,可以實現分散安裝,既保證了安裝和維護的方便性又可以節省大量的信號電纜,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性能價格比。
這3家公司不僅注重技術和產品的進步,還努力提高服務能力和現場服務水平。例如,為了提高系統的實施能力和服務水平,和利時公司從設計院、調試所以及應用單位聘請了許多資深的應用設計專家和現場調試專家。和利時公司的目標是力爭達到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全方案的服務能力。
我國有成百上午的中小型自動化公司從事著系統集成、代理應用和應用開發工作,其中一些企業擁有獨特的應用開發技術。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國內的DCS市場會形成國產系統與進口系統并駕齊驅,不分上下的格局。
我國運動控制系統的基本現狀
我國雖然在運動控制方面的市場比過程控制的市場要大很多,參與的單位也多得多,但是,基本產品幾乎全部由國外的著名品牌產品壟斷,我們的工作僅主要集中在應用開發和服務方面。我國國產DCS的實踐可能會對今后運動控制系統的國產化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和技術基礎。
雖然我國在自動化系統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與國際自動化行業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動化企業規模太小,有信譽的品牌產品還未形成;
(2)自動化企業多數急功近利,沒有投入,人員不穩,不能形成積累;
(3)多數自動化企業沒有明顯的核心技術能力,缺乏后勁;
(4)國產系統就總體水平與國際著名品牌系統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在應用平臺和開放性方面等;
(5)由于市場不規范,自動化企業營銷能力差,企業間的競爭基本無序,有時陷入惡性競爭;
(6)國內自動化系統企業綜合業務能力差,系統產品系列不全等。
我國工業自動化產業面臨的機遇
應當說我國自動化產業正在面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機。傳統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升級為工業自動化產業發展創造了無限商機
我國“十五”期間工業發展的重點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化升級,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工業體系結構的合理化,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采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過程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而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控制技術來提升傳統生產過程并改進其生產工藝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途徑。
目前,由于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價格大幅度下降,以及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應用與維護的方便性,工顯企業采用各種適用的計算機控制系統來控制新建的工業生產裝置和改造已有的裝置已經成為潮流。特別是國產DCS的成熟,更為大規模應用計算機控制系統提供了成本可行性。估計在整個“十五”期間,自動化產品和系統市場會高速發展,正如我國家電行業國產品牌的興起大大促進了家電的普及率一樣。
自動化企業轉變觀念、穩住心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目前,我國自主的自動化企業還遠沒有形成像家電類產品和企業的品牌優勢,總體說來都比較幼小。因此,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和國際國內形勢,切忌夜郎自大、好高騖遠;同時放棄急功近利的心態,認真做好SWOT(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制定自我發展的比較清晰的戰略;系統地考慮自身在人才、市場、技術和資本等方面是否均衡,以及在體制和機制方面是否完整。將來的競爭將是品牌的競爭、聯盟的競爭,所以如果自己難以發展壯大起來,就要積極尋找合作伙伴或資產重組或某種方式進行聯盟,來提高自己或聯盟在市場中的地位。
大家可以看一下,當年我國的家電企業遍地開花,而當今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大多沒對自己研制的品花大力量去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并付諸實用,以確保自己產品的質量達到國際水平。今后用戶將不再照顧國產系統的粗糙,將不再保護落后,我們只有像家電業的海爾那樣,提高產品的工藝制造水平,才有出路。
做好市場細分和定位,突出專業化
國內的多數自動化企業沒有營銷行為,只有不規范的市場銷售行為,大部分企業跟著感覺走,低水平盲從,其實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競爭。孫子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自動化用戶購買的目的不是DCS或其他什么產品,而是自己的需要(系統的使用價值)。工業生產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對自動化控制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我們必須細分市場需求,突出應用的專業化,如果我們能夠吃透某類過程的控制,即便我們系統在總體上不如國外著名品牌系統,但在具體的應用上比他們高出一籌,也會達到很好的發展效果。將來的自動化公司除極個別的產品研發和制造企業以外,絕大多數企業都會變成擁有自主獨特應用技術的系統應用公司。
走開放式技術路線,遵循國際潮流
對于致力于產品或系統開發的企業,一定要注意應用盡可能專業化,但系統平臺要保證開放化和標準化。將來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任何企業自己全面開發所有技術將變為不可能或低效率。一般企業采用的新產品開發方式將是聯合開發或集成開發,即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技術與別人的技術進行有機集成達到整體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目的。實現聯合開發或集成開發的途徑就是走開放化和標準化的道路。此外,當今技術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而且不平衡,開放化的系統可以保證系統的一部分先達到先進,然后再改進其他部分。
開發實用技術,提高服務水平
將來,技術和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自動化通用的平臺性能和價格趨于平衡,制造性企業依靠批量來獲取利潤。就像今天的體育電產品與通用計算機或網絡產品一樣,不遠的將來自動控制產品(包括各種回路調節單元、PLC、DCS平臺或通用的組態軟件平臺等)的價格將會大大降低,而大量的利潤空間將出應用系統和工程服務企業要向應用型和方案型企業轉化。任何企業不可能在所有的應用行業都達到精通,所以只有專業化的企業才可實現超越競爭。
發展與用戶的戰略聯盟,提供永久服務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