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海油正在和美國上市公司阿特斯電力談判收購事宜,中海油希望借助這一收購,能在光伏業打開局面。如果收購成功,中海油將一躍躋身國內光伏行業的前五名。除了中海油,中國石化、中國化工等央企近期也紛紛高調宣布進入光伏業。
石油行業進軍光伏產業,這聽起來有點跨界。不過,中海油并非心血來潮,事實上,中海油謀局光伏行業已久。2月底,中海油通過其子公司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與西班牙太陽能公司Isofoton在天津成立合資公司,中海油持有合資公司51%股權,并為工廠的發展提供資金,Isofoton持有49%股權,為太陽能設備的制造和銷售提供支持,兩者計劃將建設15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和光伏電站,為此中海油將斥資3億美元。
其實,中海油并非第一家進入光伏行業的央企,此前中石化在塔河油田首座光伏發電站已開始建造,這也被認為是傳統石油能源公司涉足光伏產業的一次嘗試。而在“兩桶油”之外,另一個央企,中國化工也在近日宣布高調進入光伏行業。
當前的光伏業,正處于最難熬的時刻:一方面光伏產品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企業無利可圖;另一方面企業資金鏈緊繃,時刻有“斷炊”的風險。而“不差錢”的央企,這時候若以行業整合者的面目出現,不但能夠起到救市之效,更對國內光伏市場的大規模啟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央企們進軍光伏產業的時機可謂關鍵。自2011年4月份以來,全球光伏業急轉直下,多晶硅、光伏組件價格一跌再跌,市場價已經跌到一線企業的成本價附近,大量的二三線廠商則生產越多虧損越多,國內各大光伏公司一片慘淡。
尚德2010年的凈利潤為2.3億美元,而2011年尚德虧損達10億美元;英利2010年凈利潤是13.8億元人民幣,而2011年虧損32億元人民幣。另一大國內光伏巨頭江西賽維的情況更令人堪憂。江西賽維公司股價從最高10美元曾一度跌破3美元,2011年賽維三季報顯示,其負債27.47億美元,約173億元人民幣,負債率高達227%,為全行業之首。而4月8日,賽維開始大規模裁員,工作不滿2年的員工被全部辭退。盡管賽維表示,此次裁員并不會影響產能,只是生產優化,提高效率,但其生存困境可見一斑。如今,光伏業已經在底部趴了整整一年,也不見好轉,光伏業進入最難熬的時期。
“現在光伏業的形勢十分嚴峻。盡管訂單并沒有減少,但價格壓得很低,根本就無利可言。”前不久,主營光伏組件業務的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宣傳部負責人王志新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那些大公司在勉強支撐之外,中小光伏企業基本上已經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就在光伏巨頭為如何挺過難關而傷透腦筋的時候,市場傳出了央企入場并購的消息。盡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華并沒有承認該收購傳聞,但也沒有否認,而只是采用了“我目前尚未聽說過這個消息”這一標準的公關用語,使得市場對該收購案引發更多猜想。
在幾大光伏組件巨頭中,阿特斯的表現最為“搶眼”:今年的出貨量在1.8G W到2G W之間,將接近尚德電力;在其他公司紛紛巨虧的時候,該公司在去年第一、二季度均有盈利,分別為590萬美元和710萬美元,直到第三季度才出現虧損。因此,瞿曉華會不會同意中海油的收購,確實難以判斷。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