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1世紀,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包括鐵路建設飛速發展,無可避免的會遇到重復建設造成的極大的浪費和污染問題。尤其現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規模擴大并且大量占用耕地,同時鐵路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高鐵建設突飛猛進,卻因為資金問題險些擱淺;大量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占用,新建和反復建設產生建筑垃圾和廢棄物污染等問題和人們對環境需求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和突出。如何能解決生存空間與保護耕地的矛盾?如何能讓鐵路建設走上環保低碳的綠色軌道,減少重復建設并達到緩解資金壓力的目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建筑鑒定與加固改造工程師、鐵路橋梁專家、北京泰中抗震技術實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中公司”)董事長陸建衡先生。
問: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的重復建設和荒廢,造成城市環境惡化,同時造價的昂貴和房產商的哄抬讓很多人對購房望而卻步,建筑改造加層技術如何能緩解這些矛盾?
陸建衡: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民營企業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基礎設置的建設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建設廠房或者住宅區的時候比較注重未來加層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加深地基、增加防震設施等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這一技術的評估結果顯示,該技術不僅可節省30%—60%的工程投資,還可減少一半以上的工期。但在實施過程則遇到很多困難,大多數國企不愿意這樣做,他們一般采取推倒重建,比如政府大樓,機關住宅樓等,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房地產商屬于比較投機的行為,在建筑計劃中,往往都是推倒重建,這樣比較符合他們的利益,卻對社會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對環境也造成了破壞。
問:鐵路基礎設施建設也存在重復建設問題,是不是也能通過建筑改造和加層來解決?
陸建衡:我在鐵路工作已經二十多年,可以說,全部的青春都獻給了鐵路,F在很多專業技術,都是在鐵路工作中學習和應用的。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大量的基礎設施,如車站、鐵道部家屬樓、辦公大樓和科研單位等都存在觀念上的問題,主要還是體制問題,大部分采取重建,而不從成本和資金考慮。因為現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艱苦奮斗的作風淡化了,絕大多數的經費用于重建,而且國家支持,所以很少有領導從節省的角度倡導加層技術。現在鐵路建設遇到了資金問題,國務院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公共建筑被確定為節能降耗的主要領域。如果鐵路的基礎設施采用加層技術,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將節省的大量資金可以用于運營和高鐵建設。
問:高鐵建設需要容量大的候車室,基本屬于大廳結構,是不是也適用于改造和加層?
陸建衡:高鐵只適用于經濟發達的地區,因為鐵路運輸,最主要的是讓生產資料流通,人是生產資料的一部分,如果只強調高鐵的客運,就會直接影響經濟和生產資料的流通,不僅是極度的浪費,更是人民的負擔。在很多地方,以前是一個小站,只有一層,候車室和售票廳等都是一體的。后來通了高鐵,就有了比從前多出數倍的客流量,那就需要考慮這些車站的公共建筑提供更大的容量和更加配套的基礎設施,F在比較普通的方式就是申請資金,然后重建,這樣一來,從拆到新建,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完成了新的建筑任務。如果在原來基礎上加層改造,那樣不僅節省資金,也會節約至少一半工期,讓更多的人能夠盡快享受到高鐵的服務帶來的便利。這里有最重要的一點,候車室和售票廳等公共建筑屬于大廳結構,建筑頂層沒有任何壓力,更適用于加層技術,因為加層后的壓力分散在頂部弧形結構的結合體和下面新增且更深的地基上面,所以加層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效果更好。如果能普及到全國火車站,那將為國家節省非?捎^的一筆資金。
問:如果鐵道部所屬鐵路局現實自負盈虧,是不是能對鐵路建設資金的緊張問題得到一定緩解?
陸建衡:那是必然結果。如果各鐵路局自負盈虧,就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支出和預算,當然還要完成必須的任務指標。這樣以來,各站段就會開始在節約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低碳環保方面努力,他們就會考慮如何能實現建筑的功能又節省資金?如何提高車站容量和貨運倉儲容量?而不會像從前那樣對待任何建筑都是推倒重建。這樣一來,就會形成良性循環,解決一大批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帶來的資金問題。但鑒于現在的情況,還需要進行體制和觀念轉化,才能讓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達成平衡合理,使鐵路建設更加平穩和低碳。
問:在基礎建設的防震設計中,房屋加層和鐵路基礎建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陸建衡:在以往所有抗震防震的建筑設計理念中,一直存在以增加剛度來抵抗地震的問題,,也就是說強行的抵抗地震災害帶來的沖擊。在近二十年的房屋建筑設計中,我逐漸發現這樣的設計顯得單薄和脆弱。因為作為一個整體,強行抵抗地震這種不可抗拒的災害必然是強強碰撞,造成建筑物的破壞;改造樓體結構,加層防震,可以使原來的建筑體有一個堅固的外結構包裝一樣,兩個建筑體互相依存,互相抵消地震帶來的碰撞。好比一個人站在即將碎的冰面上,如果他雙手雙腳都接觸冰面,那么整個身體的重力分散的壓在四個角,冰就不容易碎,這是一個道理。鐵路建設同樣如此,尤其各種公共基礎建筑,更需要加固和抗震,因為車站候車室這些地方,人比較多,如果有地震發生危險非常大。
問:在推行建筑改造過程中會遇到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如何解決?需要多久?您對鐵路未來建設有哪些建議?
陸建衡:城市建筑的改造工作,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耕地需要保護,這是人們生存的根本。不能繼續占用耕地,只能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在推行建筑加層改造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現在的官僚體制和行業內的“潛規則”。至于計劃經濟與官僚體制,這個需要很久的時間去改善。在很多權威專家看來,加層改造技術并不是解決生存空間的最佳方式,而進行抨擊和詆毀這項技術,F在學術界各自占山為王,閉門造車,嚴重阻礙了學術交流和協作,造成了現在很多的“潛規則”。在面對如此多的質疑,我只能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項技術的可操作性。國務院第二招待所4+4,中央黨校2+2,首都師范大學教學樓2+2,陜西省交通廳辦公樓4+7等等,這些案例足以說明一切。建筑加層改造技術是時代的產物,它在我們國家發展出現人與地的矛盾時必然會產生,只是這個理論的普及和推廣任重而道遠,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理論一定會在所有高校建筑專業的必修課程里面,成為未來建筑技術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容。
鐵路建設如果能積極吸納這項技術,將能節約大量資金,鐵路就將成為綠色、環保、低碳的典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也帶動鐵路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