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于
主持人:請您介紹一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情況?
葛原:現在長遠看前景不錯,但還有點時間,概念炒作期剛剛過去,現在基本上屬于大家剛開始埋頭苦干,整個市場的發展它有一個過程,好的事情來講,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的來看,大家已經進來做事情了,很快,我覺得在技術上會獲得突破,包括實驗、項目運營都會有一些好的東西出來,好的消息出來,比過去一段時間要好一些。
不好的地方實際上還是我們這個車的力量比較弱,這是歷史原因形成的,過去的車企就沒有完全建立起研發隊伍和研發能力,可能大家也不需要,但是現在大家突然說到國產車的時候覺得不太成功,主要是歷史的積累不太行,突然一下也建不起來。
但是沒有關系及我覺得即便是彎道炒不了車我們也不會落太遠,現在看起來我們又回到仿制的,跟進的狀態了,這方面中國企業實力還是比較強的,速度非?。
問:大企業?
葛原:是的,他本來就有一套人馬,他學習跟進仿制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突然讓他自己搞一套東西,原來他沒有歷史積累,他想搞但搞得不太好看來,現在拐過來,用以前比較熟的經驗方法來做的話,速度還是可以的,我估計有個兩三年又進入到布局和產業化階段,這個行業又開始大發展了,有這么個情況。電池本身其實問題倒不是特別大,可能有些理解上的問題,電池從性能本身來講,尤其是能量密度,倍率這些還不是特別理想,舉個直觀的例子,它充一次電跑不了很遠,跑不了像吉普車那種400、500公里,跑100、200公里是比較容易的。實際上在這個范圍內可以替代掉一部分摩托車,不可能想著把所有全換掉,這不太現實。
可能一部分車是可以的,為什么連這一部分都沒有替代掉,中國一年賣一千多萬輛車,電動車有多少,恐怕是千分之幾,連百分之幾都沒有,按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講是可以,原因是車太貴,我們從投資角度來看,實際上最終你說什么行業,它能不能發展起來還要看整個產業鏈賺不賺錢,生產的人賺不賺錢,投資的人賺不賺錢,運營的人賺不賺錢,現在可能大家都不太賺錢。這個原因,車廠說是雞和蛋,蛋和蛋的問題,你市場不夠規模,所以我車價降不下來,車太貴的話,這個運營不賺錢它無法推廣,補貼的話,實際上我們自己算的一下還是不夠,大車
但是實際上電池已經過了這個政策心理平衡點了,我們即便沒有補貼,電池跑20萬公里,其實跑15萬公里,按照目前的油價和中國的電價、油價的差值,它就能把電池錢給省出來了,15萬公里對大巴來講就是三四年的樣子,一天如果跑
總的來說,這個技術的進步需要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說今天一說明兒就好了,政府也著急,確實撒錢喊著逼著企業往前做,做不動,就要我剛才說的問題,不是政府力度不大,政府力度大,原因、動機其實也很簡單,中國今年進口56%的石油,中國的石油60%全進到交通了,進到車用了,現在已經是第一大的全球汽車市場,而且還在持續增長,北京這空氣都受不了了。
實際上車輛確實是,能源安全是個問題,對國家來說,對老百姓來說就是個污染的問題,尤其大城市,北京、上海車太厲害了,沒法弄。有人說電動車并不會減排,為這個事兒我們專門組織了一些人專門做個測算,我們下面投了一個CDM公司,做碳減排測算的,組織人專門弄了一次,發現它減很多的碳。即便在中國80%的火電環境下,當然南方電網、北方電網各個省的電網不一樣,仍然二氧化碳減排很多的,更不用說懸浮顆粒物的,減太多了。不管怎么說,政府的動力很足,其實都看好這個前景,問題是要等著它的技術磨合期,它才能夠真正地往前走。
電池技術這兩年也在做一些新的材料,我認為三五年會有一些突破,可能不會太快,那個突破是指能源密度有可能像機動車的水平,裝
中國在鐵鋁做得比較好,比較靠前的其實,至少不比國外落后什么,就是在制造工藝上差一點兒,這個我覺得不是問題,其實中國傳統電池已經做到一流水平了,過去的專利問題我覺得都不是問題,以前一個小廠天天被日本、韓國追著打,說專利問題,現在不也是世界老大了嗎?一樣,中國的動力市場也會走這條路,也會起來,只要市場在那兒,中國的壁壘其實很強,外企根本進不來,我覺得是進不來,因為他成本太高,而且對也不適應。加上一補貼,不要說外國的企業,就不是本省的我就不給你補,就這么個情況。當然我說的這個是壞事情,就是中央政府給一個補貼,地方政府也很積極,只是千輛二十五城,這些城市給了很多地方的政策,配套什么還要給充電樁等等,但非常大的缺點是產生了一個區域壁壘,就是以省市為單位的區域壁壘。
造成這個局面是個什么結果呢?選產品,選企業,選供應商的時候擇地不擇優,只要你不是我本地的企業我就不給你補,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就造成好的東西不能在全國推廣,只能在一個地方試一試,而且互相打架,誰也不聽誰的,互相說,也比不出來,就這么一個局面。投資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個東西非常糟糕,它破壞了中國整體市場,這么好的大市場愣按城市給它切開了,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兒,但沒辦法。投資來看,我們行業本身非?春,當然時間要等,所以說不太適合投中后期的基金,因此,最近冒出來的大批人民幣基金,這么多人民幣基金反而使不上勁,因為這些基金相對規模比較小,傾向于中后期,投資周期比較短,存續期只有五年左右,它投資兩三年要見回報的,一般都是擠破頭去打創業板的上市前期,而新能源這個方向尤其這個領域全都是早期項目,大部分都是這種早期的項目,有很多的技術不確定性。
這些基金通常不愿意花精力,也沒有這個團隊力量去研究這些技術細節,也沒有耐心等它有回報。所以這些基金反而掙不到錢,不好用上,只能是反而早期點的基金,大一點兒,能有點耐心去等的,或者有人去琢磨這些技術細節的公司才愿意去下手,所以大家雖然喊的這么狠,但投資的動靜并不多,就整個PE在這個領域,VC在這個領域投資并不特別多,從過去這段時間來看,而且今年可能還要呈現點下降的趨勢,因為去年概念比較好,有些還是沖進去了,今年可能稍微冷靜一點,投資在這個領域有可能會放緩一點,這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消息。但這就是現狀。
問:目前電動車哪家技術是比較有優勢的?
葛原:現在你說你好,別人不說你好,比如你說你的電機好,但你只外在一個地方,比如說青島,上海有另外一個廠家,他說他的好,沒有可比性,因為它的技術都是保密的,技術數據都是封鎖的,互相之間不是通過比較長的時間無法有清楚的概念。政府也很下功夫,派了很多專家組成團隊一個個去看,去調查,我覺得還是很下功夫,很努力的,很想把這個事兒給它往好的方向快速推動一下,但發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過去包括圈政府的錢,研發費用等等情況都有,企業的動機不純,很多力量使得也不一樣,很多人說我弄點錢算了,真干可能砸幾個億進去都不帶響,補貼兩千萬的隊伍一下算,有些真的下功夫的可能未必能得到真正的支持,這就有點那什么。
但是我覺得到今年的話就會有些東西出來,就實驗比較多了,實驗多了大家自然就能看到了,跑得多了,覺得這個東西確實不錯,整體來看效果可以的,弄一兩輛看不出來,跑幾十輛,上百輛,跑一段時間就會覺得知道你這個技術確實比以前進步了,能真正讓政府重點給支持了,F在不是不想給支持,看不清楚形勢,還不知道誰在真的下功夫。都是這樣。
問:政府也在大力地推動,但是還是有一些原因造成了政府的力量可能不足,您覺得這個癥結在哪里?
葛原:政府的習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再加上它補得起的時候會補,補不起的時候會喊,現在還是喊的階段,政府喊的多,給錢并不特別痛快,因為他有時候摸不清楚情況,怕你圈他錢,也確實有這種情況,他也是在看,看你真下功夫我才真的給你補貼,但這里面就有滯后、矛盾之類的,總的落說他需要時間。
電動汽車現在貴得離譜,中央政府補50萬/輛車,人家一輛車才賣40萬,你一輛車補50萬,地方政府又補50萬,補了幾倍?三倍,這樣還不夠。而且不夠還不說,跑幾天又壞,這事兒那事兒,就這種情況下還是非常支持的,還是繼續支持。到什么時候能真正上起來呢?剛才我算了一個帳,15萬公里,一定是能夠穩定地跑20萬公里,F在我覺得電池已經接近,但車呢,要降到比傳統車按道理是完全可以的,因為你沒有發動機了,裝了一個電機,能貴到哪兒去,它就是沒有規模,就是沒有量,沒有量這個車就是沒有生產線,沒有規模效應。尤其是一些小車需要重新設計,中國沒有這個力量,做不出來,大巴的還好一點,這樣的話,當然下得非?,我最近看到價錢降得非?,如果政府再推動得再快一點,力度再大一點,給一點大單,就下來了。
但問題在哪兒呢?電池大家還沒分出好壞,沒有公認誰的電池比較穩定,比較好,沒有出來,需要一點時間,我估計現在真正把這些技術數據說一說,以前都是喊口號,彎道超車什么的,今年不說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好事情就是大家開始研發核心的東西了,真正給它跑一跑試試,到底好不好,誰好誰不好,好了之后我們怎么弄。再過兩年這些仿制的東西嘩嘩地上來,成本也到了可控的水平,補貼可以再往下所一縮,當地方政府不用再不提的時候,統一市場一形成就非常非常快了。但我覺得還需要點時間。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