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另一個家譜
虛擬人類,包括實體機器人和網絡虛擬人將加入到勞動大軍中。Evans稱:“如今,一些機器人已經能夠識別語言,能夠將文本轉變為語言,認識以前見過的人。”
到2020年,機器人在肉體上將超越人類。比如,IBM的Blue Brain項目計劃通過十年時間利用硬件與軟件創造出一個人腦。Evans稱:“他們相信這種大腦在十年內將能夠擁有意識。”
到2025年,機器人數據將超過發達國家人口。到2032年,機器人在智力上將超過人類。至2035年,機器人將徹底取代人類進行勞動。
除了這些,我們還將看到設計精巧的虛擬人的出現。Evans指出IBM的Watson就是一個虛擬人的樣板。Watson能夠回答問題,給出單一的精確結果。病人可以用虛擬機器取代WebMD搜索。此外,通過虛擬機器,醫院可以提升對病人的看護。
未來,實際增強和基于動作的云計算將進入我們的教室、醫療設施和通訊中,并且為它們帶來變革。Evans指出:“目前機器視力已經可以讓用戶用智能手機拍下一張九宮格游戲的圖片,然后立即給出答案。”
No. 9:是的,這是一個治療
Evans稱:“我們正在對使用心臟起搏器習以為常。”隨著體積更小的設備擁有計算能力,他相信在未來十年里醫療技術將會變得更為復雜。諸如微型機器人、能夠生長并替我們的器官的設備將被普及。Evans稱:“終極整合可能是大腦與機器身體的融合,讓脊椎受傷的人能夠正常生活。”
今天我們已經有了由意識控制的視頻游戲和輪椅。英特爾研發的軟件能夠掃描人的大腦,然后知道你正在想什么,并且能夠在你真正做之前預測你將做什么。
No. 10:是人類還是博格人?
史蒂芬·霍金指出“人類將正在進入按自我設計進行演進的階段。”隨著醫學技術理念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健康的人類將擁有能夠自我增強的工具。Evans為此舉了一些例子。
2009年7月——西班牙研究人員發現了能極大的增強視覺記憶能力的物質。
2009年10月——意大利和瑞典科學家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感覺的人造機械手。
2010年3月——視網膜移植術成功恢復了盲人視力。
2011年6月——美國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研發出了沒有脈搏、沒有血栓和不會衰竭的“旋轉”心臟。
雖然這些技術的早期應用是為了修復不健康的組織或是解決大腦損傷所產生的后遺癥,但是最終所有的人類都將可以使用這些技術來完善自己。
最后,人類將使用這些技術來修補、提高或強化自己的身體,屆時我們將成為博格人(注:博格人(Borg)是《星際迷航》虛構宇宙中的一個種族。來自Delta象限的博格人其個體的身體上裝配有大量人造器官和機械,大腦為人造的處理器。博格個體通過某種復雜的子空間通訊網絡相互連接,形成博格集合體(Borg collective)。在博格集合體中,博格個體沒有自我意識,但在戰略上顯示出高度的智慧與適應能力。)美國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是這一概念的開路先鋒,他將這一概念稱為“奇點”。在這一概念中,人類將與機器合體,成為新的種族(Kurzweil認為這一概念要到2054年才能變成現實)。Evans最初并不認同Kurzweil的這一概念,特別是他的時間框架。Evans在加入加州山景城的奇點大學后,發現這一概念具有可行性,并且認同我們將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