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中國)公司董事長張亞勤
對于兩化融合等問題,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微軟(中國)公司董事長張亞勤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自己如下觀點:
在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在每一個階段其特征是不一樣的。早期的農耕社會,由于犁的發明,使農民節省了體力。到發明了蒸汽機、電氣等等,又使人們擺脫了體力勞動的限制,讓人類進入到工業社會。信息技術的產生使人們的智力得到了延伸,讓人類步入信息社會。如果說農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犁,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機械制造,那么信息革命核心技術顯然是信息技術。
信息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具有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特征。換句話說就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是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生產力存在的必然方式,是自然發生而且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是發展潮流,是一個漸漸演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說完全進入了信息社會。目前,每一個國家的信息化程度有高低差異,也有爭論認為中國是不是應該先完成工業化再推進信息化。我認為,中國完全可以不需要再經歷發達國家所經歷的每一個過程,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后發優勢來走一條跨越式的發展道路,利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帶動中國經濟步入更快的發展軌道。
兩化融合三個層次
數字化、信息化正在對人類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工作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不久前,我作為馬來西亞政府顧問團的成員,去馬來西亞參加政府顧問會議。馬來西亞在10年前啟動了一個叫Mycard的工程,把類似身份證式的卡,加進駕照、電子付費等功能,變成一種全方位的服務卡,公民可以用它來進行電子支付、買保險、查看國家給他們的補助、出入關等。這使政府很容易進行國民的信息管理。
在傳統的制造業,更多的產品融入了信息技術,使產品變得更智能、更具競爭力。比如,現在的高科技汽車,幾乎就是“四個輪子上架著一個超級電腦”,汽車上安裝的CPU(中央處理器)和芯片甚至超過了人們日常用的電腦。而作為整個經濟主體的企業,由于在企業財務、物流、存儲、采購、人事管理、生產制造等各方面的管理中采用了信息技術,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形成了規范的流程,使企業的競爭力大大提高。
在企業的最高層,由于認同了信息技術是進行商業決策的關鍵因素,因而在商業決策、商業創新中把商業智能和信息技術融入整個企業的經營過程,從而提升企業的軟實力。
兩化融合不僅涉及企業,還涉及為工業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各個環節。如,2007年,中國海關監管的進出口貨運量超過24億噸,海關審核的進出口報關單據超過4900萬票。海關的通關工作關系到進出口的物流管理,對中國工業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微軟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給中國海關做了一個大通關項目,大大提升了海關在各個進出口口岸的通關效率。這是兩化融合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談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應該包含這樣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制造業的生產架構。信息技術使整個制造業生產制造過程和流程變得自動化、智能化。第二個層次是管理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如何管理庫存,如何管理整個生產流程,使用什么型號的工具會更有效率等都屬于這個范疇。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化所帶來的新文化、新商業智能和新決策方式。信息化不僅僅是使用了電腦,更重要的是把信息化作為戰略,在決策、創新中,在定義企業或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時,把信息融合到整個決策過程中。我們常說企業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對于信息化來說也有硬實力和軟實力之分。硬實力是可以看見的,比如企業有多少臺電腦,用了多少軟件,多少東西是自動化的,生產力提高了多少;是不是把信息化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決策過程,并成為公司戰略決策的一個部分,則是軟實力的體現。
中國是制造大國,也許有人提到信息技術,就會想到高精尖的創新,比如納米、機器人、微波、無線通信等技術。其實我們的信息技術發展一方面要在更高端的領域獲得更多的創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和中國的產業現狀結合起來發展。改造傳統產業,比如能源勘探采集、石油化工、煤炭電力、紡織、食品工業等;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能力,比如金融、保險、教育等水平和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和商業智能參與和改變中國企業的管理、生產和決策方式,為中國企業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核心競爭力等。
兩化融合的幾個難點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一個過程,對它的推動和發展,我們還需要有耐心。首先,中國的信息化還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要推進信息化,就要購進大量的硬件、軟件和服務。中國IT(信息技術)用戶進行采購,基本70%是硬件,20%是軟件,10%是服務。而在比較發達的國家,用戶硬件、軟件、服務的采購比例是各占1/3。中國很多用戶目前對軟件和服務不太愿意花大價錢去購買。
其次,中國目前的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相對分散,想實現組合和信息化相對比較困難。比如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等軟件,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有能力使用的,所以一些企業的規模小是推進信息化的難點。
最后,把信息資產、商業智能等理念貫穿到企業發展的全過程,成為決策的重要戰略部分,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目前看還比較困難。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們對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對于信息化的推動需要有耐心,這是一個過程,要讓企業的首席執行官理解信息化。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市場的主體,政府提供支持,創造良好環境,最后還是需要企業把它們落到實處。
五個發展方向和機會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技術、信息產業本身也是工業產業,它的發展也需要規模化、工業化。中國的信息產業應該抓住全球計算機產業正在經歷重大轉型這個契機,尋求更大的突破和發展。計算機和軟件產業發展的五個重大趨勢是:
第一,信息產業已經從PC(個人計算機)時代走向互聯網時代,因而信息產業也將從PC時代的以應用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擁有最多、最智能、最結構化、最相關的數據,誰就意味著擁有優勢。
第二,由于互聯網化帶來的計算革命,PC的功能和定義將發生很大改變。雖然PC仍是重要工具,但PC將走向PC3,計算機將成為個人計算、個人通信和個人控制的中心,而個人計算能力將出現在手機、電視、汽車、傳感器等各種終端設備中,進入一個只要有電的地方就有計算,有計算的地方就有智能的時代。
第三,由于計算能力、基于各種設備和大型數據中心的數據存儲能力和帶寬的持續提升,使計算的架構由過去集中于PC或服務器的某一“端”走向“云+端”。
第四,軟件和互聯網產業參與者的業務模式會由“軟件”走向“軟件+服務”。“軟件+服務”是通往IT未來之路的重要途徑。通過整合最優秀的軟件和實時更新的服務,信息技術在選擇性、適應性和功能性方面都將發揮最大的價值。
第五,市場的基礎將從過去幾十年來服務10億人走向服務更多用戶。過去10年,主要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部分用戶體驗到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未來10年,更多的新興市場將體會到“云+端”計算所帶來的便利。中國和印度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全球的計算機與軟件產業正在經歷變化和轉型,這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中國的信息產業企業應該利用這個契機來做大做強。其實全球信息產業中每一個成功的企業,都經歷了很多的變遷,尤其是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能否把握產業趨勢而迅速調整是決定他們能否持續成功的關鍵所在。
以微軟為例,微軟從一個幾個人創辦的軟件小公司演變成一個營業收入超過6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變化。微軟的戰略其實就是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甚至是不斷否定自己。
基于微軟的發展經驗和歷程,我認為有幾方面的經驗對于推動中國軟件產業工業化和規模化有借鑒意義:
一是不斷創新、不斷適應變化。微軟公司現在所有的產品技術與當初的產品技術相比有很大變化,許多變化甚至是顛覆性的。微軟公司把握住了個人電腦發展的潮流,從而成為軟件行業的領軍者。微軟也曾經對互聯網的發展認識不夠,但后來及時以“軟件+服務”的戰略,把握住了行業發展的趨勢。這說明在每一個潮流和變化面前搶占機遇、適時而動對企業持續成功的重要性,把握趨勢尤其轉型時期的趨勢十分重要。
二是四個“現代化”。它們是“技術和人才全球化”、“產品多樣化”、“服務本地化”、“市場本地化”。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使技術和人才在全球進行流動,跨越了國界。但與此同時,由于全球各個市場的不同特性,又使產品和服務必須是多樣化的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這為本地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三是建立成熟的產業生態系統。微軟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生態系統建設。微軟作為一個平臺軟件廠商,需要依賴產業鏈上的方方面面,所以微軟在產業生態鏈的構建上下了很大工夫,包括推動互操作戰略等方面。
微軟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化公司,現在微軟60%的收入,70%的員工在美國之外。微軟(中國)已經是微軟在美國之外最大的,也是機構最全的一個公司,現在有5000多名員工。我希望未來,微軟在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動中國信息產業做大做強,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方面能有更多的作為。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