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年前的推廣政策確定到去年的GB18613-2006能效標準實施,高效電機推廣工作由最初的“如火如荼”到如今的“困頓不堪”,其整個推廣過程似乎并沒有那么“高效”。高效電機市場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是最終用戶,沒有市場終端用戶的認可和消費,高效電機市場便無異于一潭死水,“電機不是一個終端產品,只靠電機方面來執行是不太現實的,因為下游企業只要價格不要能效,電機廠不可能違背客戶意愿做一些沒人要的產品。
從7月1日GB18613-2006能效標準開始實施。從我們走訪多家企業獲得的情況來看,2級能效電機的生產比例不會超過中小電機生產量的20%,絕大多數企業還是在生產低能效電機,但今年高效電機的生產比例比去年有所好轉,去年年底連10%都達不到,因為客戶不認可,即使電機廠在能效方面做很多功夫,但由于市場的需求導致了能效標準執行力度不夠。”上海電機協會中小電機分會副秘書長陳康憂心忡忡的告訴記者。
電機是中端產品,由風機、水泵、壓縮機、機床、各種機械設備企業配套后銷售到最終用戶。設備配套企業采購電機除滿足其驅動要求外,為其市場競爭需要,以電機價格低廉為主要訴求,至于是否節電那是最終用戶的事。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副主任周思剛就推廣過程給記者進行了分析:“高效電機成本增加較多,因為是中端產品所以電機企業銷售對象不是最終用戶,最終用戶說不準真想買高效電機,但配套企業來說,節不節能跟他沒有任何關系,他們只考慮價格因素,而用戶在此過程中對于高效電機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所以高效電機推廣特別困難。”
高效電機推廣難,最為顯眼的問題莫過于成本問題。
高效電機其實是在普通效率電機的基礎上,通過優化電機生產工藝、采用先進的轉子結構及優化的電磁場設計,使電機的工作效率比普通電機提高5~7個百分點,因為采用了新型冷軋硅鋼片并應用了新工藝,同時對銅以及相關材料的用料增加,使得成本較傳統電機平均高20%~30%,多數下游企業難以承受。
“在高效電機生產方面來看,我們現在是有量,但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接受,只是少部分客戶接受,生產量能達到我廠總生產量的15%左右,但高效電機利潤不高,價格本身就高現在做利潤反而沒有普通電機高。”無錫市中達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王偉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
成本增加,客戶不能接受,如何打開這一“僵局”?
國家政策補貼或許是高效推廣過程中的一場“及時雨”,但“及時雨”能否滋潤我國高效電機這一片廣闊“田地”,推動整個高效推廣進程順利完成呢?
坐等補貼
為了鼓勵高效節能電機的推廣使用,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財政部聯合下發了《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通知》(財建[2009]213號)文件,同時根據中小型電機行業協會組織研究的推廣高效節能電機的意見,進一步制定了《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電機推廣實施細則的通知》(財建[2010]232號,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對參與推廣的企業進行了審定批準。
從2010年8月1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公布“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第一批高效電機推廣目錄,2012年3月21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共同下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電機第四批推廣目錄,在節能減排背景下,強制標準和鼓勵政策決定了節能電機未來將全面替代傳統低效電機。
推廣目錄一批批的公布,推廣目標一批批的制定,但在此過程中,補貼問題始終讓各家電機企業“糾結”。
一家入選高效電機第四批推廣目錄的企業負責人無奈的告訴記者:“高效補貼的申請過程很復雜,我們在想辦法如何將補貼爭取到位,如果工作量實在太大我們也只能放棄,目前我們先按照補貼政策的具體環節辦,但具體的情況還不得而知。”
2011年初在湘潭舉行的全國高效電機推廣工作會議后,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發布了《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做好2011年高效電機推廣工作的通知》(財建[2011]62號),在此次會議上具體就高效節能電機推廣的補貼實施是想進行了詳細規定,但是此次要求補貼的具體實施對象必須是面向產品的最終使用客戶,電機企業必須經過配套的主機企業及配套主機企業的銷售渠道獲得最終用戶的簽字確認才能落實獲得國家惠民工程的補貼款。這一點在量大面廣的中小型電機的生產企業來說,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